摘要: 安徽省寿县附近的芍陂,是一座以灌溉为目的的最早而又著称于世的大型土木工程。据推测,它是在周定王(公元前606—前586年)时,由楚国令尹孙叔敖兴建的。它灌溉着40,000顷土地,在若干世纪中,一直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灌溉工程,在汉唐以后,还经过多次的修理。 兴修...
安徽省寿县附近的芍陂,是一座以灌溉为目的的最早而又著称于世的大型土木工程。据推测,它是在周定王(公元前606—前586年)时,由楚国令尹孙叔敖兴建的。它灌溉着40,000顷土地,在若干世纪中,一直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灌溉工程,在汉唐以后,还经过多次的修理。
兴修第二个重要大型灌溉工程的荣誉要归于西门豹。西门豹是魏文侯(公元前403—前387年)时魏国的官吏。司马迁讲述过这样的故事:西门豹任魏国白省的长官之后,就破除了存在于民间的为河神娶妇的迷信,并惩罚了地方绅士与官僚,因为他们利用这一迷信,与老巫婆一起勒索老百姓的钱财,并借口为河神办理婚事,将特别选定的农民少女淹死于河中。在那时,似乎还普遍存在着这类关于河神婚事及在婚事中以人作祭祀牺牲品的迷信。一本州《风俗通》的古书,就讲过在四川省的一件类似的事情,说太守李冰为了使农民获得灌溉之利,曾开凿过灌溉渠道,在渠道开挖过程中,李冰曾向这类坏事作过英勇的斗争。他在用智谋成功地破除了这种风俗之后,就动员农民开挖了12条渠道,从漳河引水入渠来灌溉农田。
记载这一故事的司马迁,说到了农民对这个工程的反映:“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对强制劳动(即强制的劳役)的不满情绪,应该说是人民控告西门豹的主要原因。看来,在当时,大型水利事业的建设还是一种新的创举,人民对于它到底能带来多大的利益,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因而,就更加难以忍受这种强制劳动给他们带来的苦难。
再一个关于大型灌溉工程的可靠记载就是有关史起的工作的记叙。史起任职于魏襄王(公元前318—前296年)时期,襄王是西门豹时期魏国统治者的曾孙。史起在魏王面前批评西门豹未利用河南省的漳河进行灌溉。他说,魏国的其他地方,每个农民都是受田100亩进行耕种,而在邺地却是受田200亩。他认为这是由于邺地土质不好引起的,因此,必须利用漳河水灌溉,借以增产致富。他被魏王任命为邺令后,就开挖了渠道,并治理了漳河,使河内(在河南省,黄河以北)收到了灌溉的效益并且富裕起来了。于是人民称赞他说:“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在早期水利事业发展的整个时期中,到郑国渠竣工时便进入了高潮。这一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就是这一年,确立了后来称为秦始皇的王位。这个时期正处在由封建的战争时期向统一的半封建帝国过渡的阶段。
随着泾水流域变成肥美与富饶的农田,郑国渠也就为秦国的强盛和使陕西中部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基本经济区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就为秦国征服其他的封建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秦统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以后,在二十个世纪中,公共治水工程的发展,在中国政治上统一与分裂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大大地促进了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