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中国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9197

标签:

摘要: 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相关链接 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咸丰以来,清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政治腐败,经济困难,财尽兵弱,内忧外患不断,加之纲纪松弛,给清朝执行传统的东北封禁政策带来了巨大困难。到1860年(咸丰十年),清廷“鉴于内外情势之变迁,始以筹边移民为急...

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咸丰以来,清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政治腐败,经济困难,财尽兵弱,内忧外患不断,加之纲纪松弛,给清朝执行传统的东北封禁政策带来了巨大困难。到1860年(咸丰十年),清廷“鉴于内外情势之变迁,始以筹边移民为急务”,进而在东北移民问题上,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地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放垦,允许移民进人。咸丰及其以后清廷在移民政策上的转变,绝非偶然。

首先,大量汉族移民出关的既成事实,是迫使统治者改变封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清初以来,关内各省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刺激下,人口激增,加上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使关内北方诸省人满为患。关内各地贫苦农民为了生存,出关谋生者日益增多,势难禁遏。自道光三年至咸丰初年,直鲁豫三省连年灾荒,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大量灾民逃荒到东北,流民的人垦已无法限制。据《黑龙江通志》所载,黑龙江民户人口,从1771年至1808年,由3.5万余人增加到13.6万余人,平均每年增加2700余人。到1812年时,已近45万人。这显然不是人口繁殖的结果,而是移民所造成的。

从乾隆开始,面对破产流民的与日俱增,清政府只好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曾先后几次议定安插流民的办法。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1789年“在三姓地区查出流民249户,1245口,只逐出王顺等61户,303人。

其次,财政的困窘促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东北的移民政策

咸同之时,爆发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为了镇压这次大起义,清朝几乎调动了全国各省所有军队,军费支出规模相应扩大,财政人不敷出,捉襟见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东三省地方经费主要靠农税、商税、杂税等项维持,但因地多人少,向来不能自给,原由户部领取。咸丰初年,改为由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关内各省拨付,但清政府财政日益困窘,已无力向边疆各地拨付兵饷,历年积欠很多,有者十不及一。

再次,东北边疆的危机加速了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东北更是首当其冲。1853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应付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列强的时机,越过中俄边界武装占领了黑龙江右岸,并逐渐深入到乌苏里江地区。接着签订《瑷珲条约》及《中俄北京条约》。

1861年,东北南部的营口被迫开放。从此,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侵略的魔爪遍及整个东北地区。他们在这里设洋行、开矿山、修铁路,把东北作为推销商品的市场、掠夺原料的基地和相互角逐的战场,特别是日俄两国,在此竞争尤为激烈。18%年,沙俄以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有功为由,与清廷签订《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年,又强行租借了旅大,从而将整个东北置于其势力范围之下。甲午战后,日本也将其侵略魔爪伸入东北地区。

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东北,大打出手,结果日本和俄国划分了各自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自此,东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造成以上一系列边疆危机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政权腐败、经济衰退、军备废弛、外交软弱、统治者昏聩无能等,“但没有及时向边疆移民,改变这些地方人口过于稀少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非努力移民,前往实边,不足以巩固国防”。

大片领土的丧失和日益加剧的边疆危机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的震动,标志着清中期以来实行的虚边和封禁政策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东北边疆政策和东北移民问题。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有边无防的‘虚边’政策后患无穷,腹地‘人满’亦为动乱之源”,因此,“要摆脱边疆危机,抵御外敌入侵”,移民实边急不可缓。

为此,清政府决定开禁放垦,以达到移民实边、抵御列强和依靠民垦收入渡过财政难关并缓解内地人口压力的目的。这样,移民实边终于作为虚边、封禁政策的对立面而出现了。清末对东北的开禁放垦,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大部开放、局部封禁到走向全面的开放。大体说来,从I860年到1903年为局部开禁时期;1904年至1911年清王朝覆亡为全面开放时期。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