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可以从其形态和功能上来给予阐释,解释城市为什么会有某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演变的。无论城市形态多么复杂,都是人的动机与活动所造成的,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改变这些城市的形态。人的动机和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环境、形态...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现象,可以从其形态和功能上来给予阐释,解释城市为什么会有某种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是如何演变的。无论城市形态多么复杂,都是人的动机与活动所造成的,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改变这些城市的形态。人的动机和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环境、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系。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历史城市形态的剖析,建构过去时代的城市社会结构,推考人类的活动与环境、社会结构和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进而解读中国历史。
按照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城市是兼有经济、行政和自然性质的一种综合性区域,“城市作为地球表面的一种地理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位置和分布的特征,二是城市内部地域差异的特征”。因此,对于历史时期城市的研究既可以把城市放在一定的区域里,研究城址选择与城市分布,即城市体系;也可以把城市自身当作一个区域空间,研究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关注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表现为“地域”空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即城市在规模形态、街道布局、职能组织的配置关系、城市建筑景观与历史文化风貌等城市内部地域结构上的差异特征。中国历史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是城市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适应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需要,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双重影响下塑造的。所以,对于历史城市的研究应从地貌环境、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做长时段、综合性地考虑。
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含有两重内容。其一指城市的外缘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来说,主要指城墙的轮廓;其二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即街道布局以及功能建筑的选址和配置。这两重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国家制度、社会理念与城市功能。专制集权国家往往通过对城市规模、形态和布局的刻意追求与严格统一,借此象征皇权的伟力,中央政令的通达与国家之强盛。
唐代,是中央王朝在全国推行封闭式的城市管理,使坊市制城市形态达到巅峰的时期;同时,正是人们赞誉国家能够有效地实行城市管理,使全国城市形态整齐划一作为大唐盛世表象的时刻。从唐朝中叶开始,也恰恰是用坊墙约限城市生活的管理体制由完善、逐渐松动而走向解体的过程,这似乎应验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因为,用封闭的坊墙来约束城市生活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当唐朝政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住民不可能永远地被限制在定时、定点的坊区内活动,除非仍然停留在政权初建的不发达阶段。这一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是海内外学术界所言“唐宋变革论”的立论基础之一,因此,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城市一直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迄今已经有许多研究论著面世。但是,受考古资料与学科分野所限,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侧重于隋唐都城长安与洛阳,以及扬州、成都、苏州等为数不多的地方城市。对于唐代坊市制城市的总体研究,特别是坊市制解体后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形态与地域结构的变化,则显得比较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