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的都司卫所

明代时期的都司卫所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223

标签:

摘要: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很注意吸取前代经验教训,尤其因为仰慕唐宋之制,往往进行模仿并加以改造发展。如高层政区就学习宋代的路,实行都、布、按三司分立的制度。而都司卫所制又与唐的府兵制有相似之处。 明初在天下已定之后,在边疆要害之处遍设卫所,作为军事布防之用。卫所的组...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很注意吸取前代经验教训,尤其因为仰慕唐宋之制,往往进行模仿并加以改造发展。如高层政区就学习宋代的路,实行都、布、按三司分立的制度。而都司卫所制又与唐的府兵制有相似之处。

明初在天下已定之后,在边疆要害之处遍设卫所,作为军事布防之用。卫所的组织大率是以5600人为一卫,每卫分为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所(《明史•兵志》),每千户所,1120人,下设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卫所管辖军户,即军士及其家属。军士都是世籍,也就是世世代代为兵,平时垦屯自给,遇有战事则上战场。

卫所起初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大都督府,后来按地区分属于设在各省的都指挥使司。不久,行省又被改造成布政使司,于是都司和布司就分别掌管地方上的军、民二政。唐代的府兵虽然也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但统兵的折冲府却与行政区划无涉,而明代的部分都司卫所却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

先说卫所。明初洪武年间罢废部分边境州县,建立卫所,这部分卫所有自己的管辖地域和户籍,俗称为实土卫所。卫相当于府州,所相当于州县,成为地方组织与行政区划的一种。内地的卫所则星罗棋布,与府州县相杂错,只是单纯的军事组织。一般而言,作为行政系统的州县与作为军事系统的卫所是两不相涉的。但在边疆民族地区,这两个系统有时有相混的情形发生。如云南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在洪武年间就兼管军、民二政,亦即既领千户所,又领北胜、永宁、蒗蕖三州。有的卫虽然不下辖州县,但因所领民户较多,也称为卫军民指挥使司,如贵州的都匀卫即如此。弘治七年,划出都匀卫的大部分地域设置都匀府,隶属于贵州布政司,该卫之名称就“节去军民二字……止称都匀卫指挥使司”。

实土卫所之外还有实土都司,明代高层政区定制为两京十三布政司,与13布司同一治所的有13都司,这13都司都是非实土都司,但其中的陕西、四川、湖广、云南、贵州5都司领有实土卫所。在13都司之外又有3个与布司无关的都司,其一是辽东都司,置于今辽宁地区,全为实土,领25卫、2州;其二是万全都司,在河北北部,大部分为实土;其三是大宁都司,即元代大宁路(今冀辽交界处),原为实土,后来侨治于保定府,已非实土。

在16都司之外,又有5个行都司。设于边境海疆重地,其中陕西、四川行都司为实土,山西行都司为部分实土,福建和湖广行都司则非实土。在都司和行都司以外,又有2个留守司,也分统部分卫所,一是中都留守司,二是兴都留守司。中都即安徽凤阳,是朱元璋老家;兴都即湖北钟祥,为嘉靖皇帝父亲陵墓所在。二留守司倶非实土。

明代都司卫所制度十分复杂,上面所说只是梗概。除羁縻都司卫所外,明代后期正式版图是由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和两个实土都司所组成。实土的行都司和非实土的都司都不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看待,如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辖区之和就是陕西布政使司的范围,故只以陕西布司为一个政区计算,但这只是名义上的说法。实际上,陕西布政司是管不到陕西行都司的,不但如此,也管不到陕西都司下辖的卫所中的土地与编户的。

唐前期的制度,军事区域与行政区域分开,在边境建立节度使一军一守捉三个层次的军事单位,每个层次都有其驻地和管辖范围,但不成为行政区划。唐后期,节度使辖区成为高层政区——方镇(道)。五代时期,军事活动频繁,诸军开始与州并列,分疆而治,军旅之号渐成政区之名。

宋代以后,从边境到内地都设有以军为通名的,与府、州、监同为一级的行政区划。军的地位较低,相当于下等州,即所谓“同下州”。本来军设在边境是防御的需要,置于内地是为绥靖的目的。若某地原由县所辖,一旦地方不靖,就可能设军严以治理,从而成为统县政区。军也可能升为州,但不意味着治安职能的丧失,而是表明从准州级单位提升为正式的州级单位。州有时也可废为军,这也并不说明其军事地位的增强,而只是说明政治地位的降低。

所以到宋代,军的称号变成只是政区地位的表征。军的地位虽低于州,但却高于监。例如荆湖南路的桂阳监是因采矿业而设,到南宋时就升为军,并非因采矿业的停顿。从五代置军的例子来看,县、镇、渡口、州、监可以置军,或升或降,没有一定的规律。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