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北京城衙署的布局

明代时期北京城衙署的布局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5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11383

标签:

摘要: 元代中央官署的布局对明代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只有在交道口西北角的元大都路总管府被明朝沿用,成为顺天府署。明北京城中央官署的定位和布局,没有承袭元代的分散性,而是照搬明南京的都城制度,或者说是因袭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传统。 明朝北京城中央官署的全面设置,起于明宣宗...

元代中央官署的布局对明代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只有在交道口西北角的元大都路总管府被明朝沿用,成为顺天府署。明北京城中央官署的定位和布局,没有承袭元代的分散性,而是照搬明南京的都城制度,或者说是因袭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传统。

明朝北京城中央官署的全面设置,起于明宣宗宣德年间,几乎全部照搬南京皇城官署的布局制度,在承天门(天安门)前“T”字型宫廷广场外两侧起建,以适应大朝会和祭祀的需要。宣德元年(1426)最先建成东侧的鸿胪寺,掌管朝仪,以适应群臣上朝举行朝会之需。接着建礼部于鸿胪寺西南,紧邻大明门,为的是便于负责祭祀南郊和接待万国朝觐使臣。至英宗正统年间陆续建宗人府、吏部、户部、兵部、工部、钦天监、太医院于大明门之东,再东与玉河之间安排翰林院、上林苑监、会同南馆。大明门以西,从南向北依次安置前、右、左、中军都督府,其西依次为锦衣卫、通政使司、太常寺和后军都督府,再西是旗守卫公署。这种在皇城前安排在京中央官署的作法与唐、宋时代京城布局的礼制一脉相承,但是明朝有个特殊的变更,即位于广场东侧配置中央官署的六部只有吏、户、礼、兵、工五部,惟缺刑部。究其原因,在于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锦衣卫),专掌侍卫,兼管缉捕、刑狱,后又有下设诏狱之权,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不能过问。在南京时锦衣卫就与五军都督府同置皇城中街洪武门以西,而将三法司移至皇城外的玄武湖岸边。所以,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北京亦如南京之制,将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设置在皇城外宣武门内街西单牌楼以西(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清朝废弃锦衣卫与五军都督府,将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迁至天安门广场西侧空闲之地,这一带遂留下“旧刑部街”之地名。

国子监沿用元代旧址,宝泉局建于北新桥西南。其他官署除太仆寺设在皇城西南,詹事府、宝源局、文思院、贡院等机构均依次向城东配置。这是由于皇城南面的正门承天门只有大朝会才开启,平时关闭,参与常朝的官员皆需走东安门和东华门人禁城。所以,中央官署机构多安排在东城,因东城官署多于西城,故东城勋贵宅第也盛过西城。

明北京城地方衙署的选位,是与沿用元朝机构旧址,以及京城的地方行政区划有关联。明代北京城城墙包砖,开九门,加筑瓮城、石桥;东西宽约6700米,南北长5350米。嘉靖增筑南郊外罗城,开七门,内、外城共计13座城门。京城的地方行政区划为东、南、西、北、中五城,每城各有所属的坊,共计36坊。顺天府署,仍设在交道口十字路口西北灵椿坊的原元大都路总管府旧址,下辖大兴、宛平二县。大兴县署,在交道口十字路口东南北城教忠坊内(今大兴胡同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宛平县署,位于中城积庆坊内皇城北大街路北(旧址尚存)。二县署不理城内民政,京城民事权属五城兵马司。兵马司,掌巡捕盗贼、疏通沟渠、火禁,隶属巡城御史,按所分管的五城区划配置。

东城兵马司,统管崇文门里街、东四南北街以东至东城墙之东城五坊,衙门在思诚坊内东四三条路北。西城兵马司,统管宣武门里街、西四南北街以西至西城墙之西城六坊,衙门在西四西南咸宜坊内兵马司胡同路北。南城兵马司,统管前三门以南新建之外城八坊,衙门在菜市口东南宣南坊内阎王庙街西。北城兵马司,统管西直门里街、皇城北街以北至北城墙之北城八坊,衙门在交道口西南昭回靖恭坊内兵马司胡同路北。中城兵马司,统管皇城东西两侧至内城南城墙之间九坊,衙门在安定门街南端路东仁寿坊内之兵马司胡同。

五城兵马司署的选址都在各自所在城区内适中的地方,不是偏处一隅,而且与东四、西四、安定门内三条南北大街相距不远,显然是与其巡防职能有关。由于这五城兵马司衙署的存在,也给北京城留下了五条以“兵马司”命名的胡同。此外,另设内城东、西两巡捕厅。东巡捕厅在崇文门里街西澄清坊内三条胡同(今东单三条),西巡捕厅在阜成门街南金城坊内巡捕厅胡同(今仍此名),分处内城两翼适中之地。外城设东南巡捕厅于天坛东北南河漕胡同。

顺天府儒学署,在安定门大街东教忠坊内府学胡同。明代“京师九门,皆有税课,而统于崇文一司”。讲的是内城九城门皆收税,统由崇文税务署掌管,署衙位于崇文门外大街路东。明代内城夜间实行宵禁,九门皆关闭,后为便利外省官民人等入城,夜间仅开崇文一门。因自南方人京多乘船,走大运河而上,自广渠门人外城,故设总税署于此。明朝北京城内还有一些属于驻京各卫(京卫)的衙署,分别隶属锦衣卫、旗守卫、五军都督府,《天府广记》统计共30处。不一一列举其址,其分布散处内城,以利防守。其中位于皇城四围之中城诸坊者达三分之一,可见明代对拱卫宫城皇室之看重。其他则与仓场相邻,以备应急。

明北京官署机构的选址和配置不但要一尊古制、不轻改成宪,而且也要考虑官员上朝、办公行走之方便与否。以刑部三法司为例:南京三法司设于皇城西北玄武湖东岸,因南京的皇城面积不太广,三法司官员秉事尚无大碍。北京皇城因三海之限,面积过大,若置三法司于皇城西北,则官员往来甚为不便,故三法司改选址于皇城西南。同时与之有从属关系的京畿道御史衙门、巡按察院、提学察院、屯马察院,也因三法司偏于城西而就近选址于河漕西金城坊内。可谓:既不违反祖宗留下的成宪,又能便利实用。如今这些机构所在的胡同仍以原官署而命名,如:西京畿道、按院胡同、察院胡同等。

明朝皇城承天门(天安门)平时不开,常朝时,文武百官要从紫禁城东侧的东华门进去上朝。因此,多数中央官署相应在城东安置,导致东城的官府和官员住宅多于西城。明朝太监称中官,有权势,多在皇城西安门外购买私宅。老北京人俗话说“东富西贵”,“东富”概指东城的官宅多,“西贵”则指西城的中官宅多;后来,清朝的王府多建在西城,更显得高贵。应当说“东富西贵”之语反映出老北京城市居民的地域结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