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京师人文现象和地域特色

明清时期京师人文现象和地域特色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zhangxiang 浏览次数: 5110

标签:

摘要: 京师及其周围地区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使得京师成为五方杂处、各色人等汇集之地,从而形成光怪陆离的人文景观。首先,明初虽然驱逐了蒙元,南风北渐也使得南北风俗的差异逐渐减小,但京师的胡族遗风仍然明显可见。从明万历时人沈榜所作的《宛署杂记》卷17《民风二•方言》中,仍...

京师及其周围地区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使得京师成为五方杂处、各色人等汇集之地,从而形成光怪陆离的人文景观。首先,明初虽然驱逐了蒙元,南风北渐也使得南北风俗的差异逐渐减小,但京师的胡族遗风仍然明显可见。从明万历时人沈榜所作的《宛署杂记》卷17《民风二•方言》中,仍可看出京师方言之独特。这一点,随着定都北京,南方官吏、举子的纷纷北上,而愈来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由于南方人大批北上,他们与当地妇女广泛通婚和深人交往,对于“京师妇人”的性格特征,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此,王士性曾指出:“都人好游,妇女尤甚……又嗜辛辣肥酤,其气狂盛,多嗜斗狠,常以酒败,其天性然也。妇人善应对官府,男子则否,五城鞭喧闹,有原被干证,俱妇人而无一男子者,即有,妇人藏其夫男而身自当之。”这与传统社会中的妇女形象大不一样。其次,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集中了庞大的皇室宗族、官僚阶层及其家属,于是为这一大群统治集团服务的各种行业大为兴起,四方人口麇集于此。

在北京生活过多年的谢肇淛非常概括地指出: “燕云只有四种人多:奄竖多于缙绅,妇女多于男子,娼妓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贾。”北京人雇用的女仆,大多以“籍隶京兆各县,尤以三河居多”,北京市面上走街串巷、挑刹头担儿的,则都是宝坻县人。而作衙役、跟班的除了南方人后裔外,大多是保定、天津一带的人,他们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故俗谚有“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的说法。此外,北京老米碓房均由山东人开设,称为“山东百什房”;翎子铺悉为山西人所开;开茶叶店的都是安徽歙县人;梨园优童则大半来自苏州、扬州一带。职业与地域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奄竖”也就是太监。明清定都北京,京畿地区成为宦官辈出之地。其中以出自河间府为最多。明末炙手可热的权阉魏忠贤,就是河间肃宁县(今属河北)人。发展到清代,“阉宦类多河间人”,“河间太监”亦遂蜚声远近。除了“奄竖多于缙绅”之外,“妇女多于男子”也构成明代京师人群现象的一大景观。沈德符还指出:“缙绅羁宦都下,及士子卒业辟雍,久客无聊,多买本京妇女,以伴寂寥。”

此外,各级衙门中的“书办”多为绍兴人,更是京师当时重要的人群现象。《萧山来氏家谱•叔新兄传略》记载,万历年间,绍兴人大多“走京师图为幕宾,为掾房,为仓场、巡驿、尉簿之属,岁不啻千计”。所谓“幕宾”,也就是世人心目中的师爷;而掾房等则是衙门中的绍兴胥吏。中央各部胥吏中,绍兴人占了多数,北京形成了一个胥吏的中心。及至清代前期北京有不少“乡人聚落”,也就是绍兴人麇居的小社区,他们大多卜居于邻近于北京的宛平和大兴两县,以便其职业能代代相传。清光绪年间,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俗尚》中就曾指出:“都中土著,在士族工商而外皆食于官者,曰‘书吏’,世代相袭,以长子孙。其原贯以浙绍人为多。”

上述仅举其大要而已,由于四方人士、各色人等集居京城,他们都以各自的习俗进行生活和交往,同时也互相影响,遂使京城的人文景观呈现光怪陆离、色彩斑的特色。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