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第三纪(6500万年前~2330万年前) 早第三纪在地史上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沉积物与中生代有明显的不同。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各种生物类群的。这些化石为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以及标准层序和层型剖面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上不少地区在早第三纪...
早第三纪(6500万年前~2330万年前)
早第三纪在地史上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沉积物与中生代有明显的不同。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各种生物类群的。这些化石为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以及标准层序和层型剖面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上不少地区在早第三纪形成了界线较为分明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的地层,如西欧下第三系标准层序划分为11个阶。在北美中西部、亚洲中部等地区也形成了以河湖相为主的陆相沉积,尤以美国落基山脉的盆地分布区最为典型。
中国下第三系发育齐全。在全国数百个盆地中,广布了很有特色的陆相地层。如今世界上古新统的发现为数不多,主要以美国居多。亚洲在20世纪初仅在蒙古发现了一个地点。1960年以来,中国在8个省和自治区陆续发现了不少重要的古新统地点。中国陆相古新统以下部的上湖组和上部的池江组为代表。古新统已发现的动物化石几百种,其中含有脊椎动物100多种。始新统在中国有良好的发育,如内蒙古地区的典型层序阿尔丁曼阶和锡拉木仑阶已获国际上公认。
中国海相下第三系见于喜马拉雅山区、塔里木西缘和东海陆架──台湾岛。喜马拉雅山区有特提斯型古新统和始新统,古新统包括宗浦组下部,下、中始新统包括宗浦组上部和遮普惹组,它们含大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化石。塔里木西缘下第三系主要是喀什群,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另外,渐新统包含于乌恰群底部,它们含有孔虫和软体动物等化石,属于中亚副特提斯海区。台湾北港地区钻孔中发现古新统云林组,有钙质超微化石,西部山麓带和中央山脉带有始新世毕禄山组、十八重溪组、达见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西村组,早渐新世四棱组、中、晚渐新世水长流组、花港组和五指山组,它们主要以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和软体动物化石为时代依据。东海陆架下第三系发育良好,其中古新世灵峰组、始新世瓯江组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序列完整,为西太平洋地区最完善的海相地层序列。
晚第三纪(距今2330万年—距今164万年)
晚第三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其独特而复杂的历史。
1.统的划分
上第三系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这两个统分别源于莱伊尔的地质年代单元,即中新世和上新世。它们是根据地中海周围海相双壳类化石组合中现生种的含量确定的:中新世含现生种18%;上新世含现生种49%。莱伊尔定名时,没有指定典型层位和地点,也没有确定界线,更没有考虑到它们是否能在全球适用。这是造成后来长期争论和混乱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绝大多数地质学家都同意,上第三系的统的划分应以研究历史最久的地中海周围的海相地层为准。
2.阶的划分
上第三系的阶只有地区意义。在古地中海周围的海相地层中,中新统分为6个阶,上新统只有两个阶。在中欧和东欧,上第三系主要以副地中海的海相、半咸水封闭内陆海和陆相互层为代表。这些地层在19世纪中期和后期曾是着重研究的对象,出现过大量的地层名称。其中有些是相当著名并被广泛应用的,例如蓬蒂阶等。副地中海有极为复杂的演变历史。因此,它的地层单位之间以及它们和古地中海海相阶的对比造成过极大的混乱。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经过多学科长年大量的工作,这些问题已逐步得到澄清。在地中海晚第三纪地层分委员会第7次(1979,雅典)和第8次(1985,布达佩斯)大会上已经提出了中副地中海和东副地中海两个区域地层划分方案,地层对比问题也已基本解决。
1984年,李传夔等首次提出一个与欧洲大体对应的7个期(阶)的划分方案。最近的工作表明,中国至少也能划分出15个哺乳动物带来。中国下中新统仅发现于青海西宁、甘肃兰州、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等处,主要为河湖相碎屑沉积;中中新统发现于宁夏同心、陕西蓝田、江苏泗洪、内蒙古通古尔、山东山旺和云南开远等地。大部分属河湖相沉积,也有和等湖沼沉积。晚中新统广布全国,只华南和东北尚未发现哺乳动物化石。黄河以北、汾河以西主要为土状堆积,即所谓的三趾马红土,汾河以东为河湖相沉积;黄河与长江之间发现较少,在郑州和襄樊一带有灰岩;云南则多沼泽相,有褐煤。70年代在西藏希夏邦马峰北坡也发现三趾马化石。上新统发现较少,仅零散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和盆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