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咸阳城的具体规划结构

秦朝时期咸阳城的具体规划结构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6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18124

标签:

摘要: 在秦始皇晚年时有于丰、镐古都之间营建朝宫之举,不过计划未完成之前,渭北咸阳宫仍是秦王朝统治中心所在。当时“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因此,在总体规划结构上,基本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城的传统,继续以渭北咸阳宫权充全盘规划结构的重心,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仍作为全...

秦始皇晚年时有于丰、镐古都之间营建朝宫之举,不过计划未完成之前,渭北咸阳宫仍是秦王朝统治中心所在。当时“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因此,在总体规划结构上,基本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城的传统,继续以渭北咸阳宫权充全盘规划结构的重心,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仍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由于城是由渭北、渭南两部分所组成,而渭北城东的扩展部分也是沿渭河向东延伸的,所以渭河在全局上不仅起到了纽带作用,而且也成了全盘规划结构的辅轴线。统一后的整个咸阳城市规划结构,便是以这组轴线为基准来组织的。

1.统一后的咸阳城市,实系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为渭北秦咸阳旧城,始皇增建的六国宫也包括在渭北部分。一为渭南扩展部分,始皇晚年经营的朝宫——“阿房宫”亦属此部分。

渭北部分包括宫室、市、里、手工作坊、乃至官署、府库等功能分区,组合而为一个大综合区。这部分原本献公营建的秦国新都,当时城市布局,可分南北两个规划结构单元。北部单元为以宫廷区为主的政治活动中心区,南部单元为以市为主的经济活动中心区。这是按战国后期城市性质所厘定的规划型式而布置的。渭南部分也有宫室、宗庙、市、里、手工作坊等,自始皇徙富豪十二万户充实咸阳后,渭北旧城以余地有限,新增的人口大多聚集在渭南,故闾里剧增,工商业亦不亚于渭北。从这部分内涵看,已经具备作为城市的功能,自足可形成另一个大综合区,且其发展前景正方兴未艾。由此可见,此时整个咸阳城就是由这两个大综合区所组成,而各综合区又是集结若干功能分区所形成的。

渭北综合区,除统一过程中增建六国宫和统一后部分功能分区稍有扩建或调整外,区的规划结构基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旧城模式,并无显著变迁,渭南部分固然统一前早有所经营,但尚处于开发阶段,且建设范围有限,故致成了始皇经营的主要对象。由于此区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故渭南宫室布局不及渭北集中,而是散处于城之规划主轴线的两侧,宗庙则建于轴线之左方,闾里等级散布在各宫间,形制不及渭北区规整。

考察咸阳改造规划的分区规划结构,我们发现,又有新的发展。按规划意图,改造后的咸阳城市,实由渭南及渭北两大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综合区所组成。故分区规划结构应为两个层次,或可称为二级制,渭南区便是如此。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渭北区旧城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或三级制的分区规划格局,即功能分区—规划结构单元—大综合区。

2.由于城市横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这种地理条件,确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

以渭北北塬上的咸阳宫充作“天极”,渭水为“天汉”,视其他宫观若天体星座,利用驰道、复道、甬道以桥梁等联系手段,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个以咸阳宫为核心的庞大宫城群。以众星拱极之雄姿,突出帝居——咸阳宫的主导地位,从而显现天子之尊。同时还凭借以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主轴线及以渭河为辅轴的控制作用,将渭南、渭北两大综合区凝成一体。

3.以广阔京畿为规划基础,又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巧妙相结合。这是秦咸阳改造规划结构的又一新发展。秦人再次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观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如果再结合以咸阳城为中心的全国水陆交通网络来观察,更令人感到这套规划结构的磅礴气势和君临天下的宏伟气质。似此“尊”与“博”的有机结合,确是秦代城市规划的壮举,也是史无先例的创举。

4.正是出于这种结合的要求,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不仅如此,始皇还进一步联系繁荣关中区域经济的需要,采取积极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利用城际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络关系,通过道路及河道等交通手段,将各县以及雍、栋阳等旧都,与咸阳紧密结合起来,使彼此之间有如城廓关系一般。既可作为首都城市的屏藩,又可发展城市经济,并避免咸阳城市本体的盲目扩展,显见较建外廓有利得多。特别是为组织以咸阳为中心城的城市群,促进关中区域经济的繁荣,更创造了积极条件。虽然因秦王朝覆灭,这个宏大的兰图未能全部实现,可是它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是秦人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的一大发展,也是当时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

秦咸阳历史地图

5.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地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尤其是始皇晚年“表南山之颠为阙”,充分显示利用天然山河以为城池门阙,据险为防,益增城市之宏伟壮观。可见改造后的咸阳,已突破了传统的人为城池的约束,和旧的井田规划概念的桎梏,不追求城市形制上的规整,随地因形来协调城市规划结构,树立新的城市形象。这不仅是秦咸阳改造规划的又一特色,同时亦可视为秦人发展其革新传统的又一重要成果。

以上五点,便是改造后秦咸阳城市规划结构的基本要点。透过这些,我们当可体察我国第一座封建帝都的城市规划结构概貌,以及它所体现的“新”、“尊”、“博”的规划意识。

改造后的秦咸阳,是从战国时期秦国国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因运用天体规划观念及扩大规划境界,以致产生上述规划结构的种种新变化,但其间的传统继承关系,仍是历历可考的。

咸阳改造规划在总体布局上所采取之以宫为中心,突出宫之中轴线主导作用,分区规划采取以功能分区为基础所组成之大综合区,以及合理利用地形布置各种分区,如此等等,都是最显明的例证。

首都咸阳改造规划是秦王朝城市规划的代表作。它不仅体现了这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内涵,也展示了这代城市规划演进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新”、“尊”、“博”规划意识,除“尊”为帝居秦都所应特有的规划意识外;“新”与“博”实可适用于其他城市。“新”,意味着随时代潮流锐意革新。“博”,是指城市规划应有广阔的依托基础。这是根据其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区域经济日趋成熟的形势而强调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充分发挥这种政治、经济的大好优势,配合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及加强区域城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来全面统筹城市的规划问题,从而发挥城市所应有的效益。这种规划意识,同样贯串在规划建制中。这不仅在城市建设体制上有所反映,也体现在城市本体规划制度方面。我们试看,统一后对东方各国城市分布和等级规模的调整,以及某些城市的改造,都在在反映了这种规划意识的作用。

虽然文献缺乏有关“秦制”的记载,但我们从咸阳改造规划这个一代的代表作中,对此制的由来、基本精神、以及重要内涵,当可窥知梗概。

秦代历史短暂,由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为我国封建社会开拓了远大的发展前景。从这个意义看,“秦制”在我国城市规划发展中显然是占有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