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楚原都丹阳,至楚文王(熊赀)元年(前689年),迁都于郢。郢在今湖北省荆州城(江陵县城)北5公里外之纪南城。此城因在荆州城北的纪山之南,故名纪南。城址南临长江,北为纪山,东接长湖及雨台山,西有八岭山。 楚都此达四百余年,直到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郢为秦将...
楚原都丹阳,至楚文王(熊赀)元年(前689年),迁都于郢。郢在今湖北省荆州城(江陵县城)北5公里外之纪南城。此城因在荆州城北的纪山之南,故名纪南。城址南临长江,北为纪山,东接长湖及雨台山,西有八岭山。
楚都此达四百余年,直到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郢为秦将白起所拔而迁陈。考古勘探故城遗址很少发现战国晚期遗物,是可与文献记载纪南城兴废历史,相互印证的。
按历史文献记述,早在周夷王时,楚熊渠封长子康为句亶王,治江陵,可能在这带地区即有所经营。至春秋中叶,楚文王始正式奠都于此。《汉书•地理志》称:“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此”。《括地志》指出,楚文王所都之郢,即在江陵的纪南城。《括地志》的解释,我们还可从《左传》记载得到补充。《左传》文十年《传》载,楚子西“讼汉沂江将入楚,王在渚宫下见之。”江陵本楚船官地,即春秋之渚宫。从子西行程,当可推知渚宫在郢都之南。鲁文公十年为楚穆王九年(前617年),此时距楚文王建都才七十余年,在这七十余年中,楚并未迁都,可见文王经营的郢都当在江陵之纪南城。
近年考古发掘,发现纪南故城宫殿基址下叠压有早期宫殿遗址,城垣城门下叠压春秋时代灰坑,故城外楚国贵族墓葬出土了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随葬品。所有这些遗址遗物,均可作为上述文献记载的佐证。
(一)城的形制与规划
纪南城呈长方形,但城之西南、西北及东北三个城垣转角处呈切角状,且南垣中部偏东处向外突出,故其形制较为特殊,但颇为规整。
此城规模庞大,城垣周长达15506m,城之总面积约16km2。
(二)城垣及城门
考古勘探查明,纪南城城垣每边长度为,南垣4502m(包括突起部分),北垣3547m,东垣3706m,西垣3751m。考古查明,从整个城垣夯土颜色及构筑情况看,应是一次筑成的。参照南垣水门及西垣北门的建筑年代来推断,城垣构筑年代约当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距城垣外护坡20〜40m之间有护城河。河道环城布置,但在北垣西门外、东垣南门外及南垣东门外,均有中断现象,以南垣东门外中断的河道为最长,竟达450m。河道宽约为40〜80m,但个别地方却达100m,而最窄处才不过10m而已。
已查出城门遗址共七处,其中两处系水门。南垣突出部分有南垣东门、南垣西新桥河口入城处有南垣西水门。北垣亦有二门,东为北垣东水门,西为北垣西门。东垣目前只查出南段一门,其北段龙会桥处,已探有古河道,也许此河道上尚有水门。西垣二门,一在西垣南段,一在北段。
考古发现西垣北门遗址有二门垛三门道。三个门道宽度不一,中道宽7.8m,南北二门道宽各约3.8〜4m。这种情况显然与门道形制有关,“一门三道”之制实系城市道路“一道三涂”之制的产物。除西垣北门外,南垣水门航道亦为“一门三道”。此二门实属同制。已查出之七座城门,除此二门外,其余均为“一门一道”。由于目前缺乏道路构造的考古资料,道路形制无从判断,因而门道形制问题只好暂作存疑。待日后考古发掘有新进展,再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