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列国的疆域范围

春秋时期列国的疆域范围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860

标签:

摘要: 春秋时期的基本概况 春秋时期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春秋时期的基本概况

春秋时期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列国的疆域范围

周天子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但权威却一落千丈。各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先后出现了齐、晋、秦、楚、吴、越六个大国,以及介于这些国家之间的一些小国。

1.齐

是在今山东省北半部发展起来的国家,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镇北),是东方的大国。桓公时(前685—643年),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得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先后吞并了谭(今山东历城西北)、遂(今山东肥城南)、薛(今山东微山东北)、牟(今山东莱芜东)、夷(今山东胶县东北)、东莱(今山东黄县至荣城一带)等国家及部落,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管仲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又《管子》称:“泰山之阳,鲁也;泰山之阴,齐也”。说明齐桓公时齐国疆域的范围,东临海,西濒古黄河,南至临朐,北达盐山,而与鲁以泰山为界。略有今山东的东北部,兼涉河北省的东南部。

2.晋

崛起于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后迁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晋献公时(前676-651年)积极向外拓展,先后向西兼并了耿(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陆)、虢(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及文公时(前636—628年),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纵横跨今五省境。

3.秦

本是关中地区的西方小国。初都四犬丘(又称“西垂”,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宪公二年(前714年),迁平阳(今陕西宝鸡东阳平村)。武公十年(前688年),征服邦(今甘肃天水)、冀戎(今甘肃甘谷东南)。次年,在杜(今陕西长安东南)、郑(今陕西华县)设县。德公时(前677-676年),迁都于雍(今陕西风翔南)。秦在与西方戎族战斗中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前659—621年)时,向东吞并了邻近的芮(今陕西华阴东北)和梁(今陕西韩城南)两个小国,将领地扩展至黄河西岸,后又转而向西发展,战败西戎,“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大致东距黄河潼关,南临秦岭,西及陇西,北抵平凉、泾川、延安附近。略有今陕西省中、北部及南部的一部分,兼涉甘肃的东部,其地远不及楚、晋辽阔。

4.楚

是在江汉流域兴起的大国,初都丹阳(河南西南部丹、浙二水会合处),春秋时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复迁于部(今湖北宜城东南),号为鄢郢。时国力渐盛,先后吞并了申(今河南南阳北)、邓(今湖北襄阳西北)、息(河南今县西南)、江(今河南罗山西北)、黄(今河南潢川西北)、徐(今江苏泗洪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国和群舒(今安徽桐城、舒城、霍山、庐江等地)、百濮(今湖南沅、湘之间)、淮夷(今江苏沭阳以南、洪泽湖东北)诸部,统一了江汉及淮河流域。其疆域约包有今湖北全省,北至河南南部,西至陕西东南部和四川东部,东到江西、安徽,兼有江苏西南一小部,南面不越过洞庭洞,地跨七省,成为春秋土地最为广阔的南方大国。

5.吴、越

是以后兴起于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流域一带的国家。吴一称句吴,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春秋初本是楚属国,寿梦统治时期(前585—561年)逐渐强大,和晋国交通,后来蚕食楚领土,成为楚国劲敌。疆域约当个江苏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北至淮、泗,南临太湖流域今浙江嘉兴、湖州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越位于吴国南方,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初时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小部。公元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故地。后北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并迁都于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玡台)。其地扩展至今山东南部,成为东南最大国家。

6.郑、宋、卫、鲁、陈、蔡诸国

诸国介于齐、晋、秦、楚四国之间。郑国初都于郑(今陕西华县),春秋时东迁新郑(河南今县附近),其疆域大致东有汴梁,南包许昌,西距虎牢,北越黄河,略有今河南北部半省之中部,地处当时“天下”的中心,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郑国南面是宋国。宋国都商丘(河南今县),宋君偃实行“王政”,成为“五千乘之劲宋”其疆域所及,大致东至彭城之东,南临陈、蔡,西接汴梁,北抵曹州(今山东定陶)以北,略有中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的一部分地方,广约二、三百里。郑、宋两国都是控据南北军事形势的要地,特别是郑国的虎牢和宋国的彭城,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国之北是卫国。卫国初都于沫(今河南淇县),后为北狄所破,迁都于曹(今河南滑县东南),再迁于楚斤(今滑县东北),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疆域日渐缩小,略有今河北南端、河南北端及山东西端的一部。地多奇零,与来、鲁、齐、晋、郑诸国相错。卫的东面是鲁国。鲁国都曲阜,在泰山以南,拥有前叛周的徐、奄等国所在地,以及灭项后今河南项城县地,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郑国东南还有陈、蔡两个小国。陈国都于陈县(今河南淮阳)。蔡国初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再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它们分别被楚、吴两国所控制。

在上述这些国家之间的四周,还散布着许多小的国家和一些部落。如在今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角的燕国,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部),春秋时不见于经传,因其间有北戎相隔,与中原各国不甚往来。当时除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秦、楚、吴、越均视为戎、蛮外,还杂居着其他一些戎、狄、蛮、夷之邦。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山戎在今辽宁省境;北戎在今河北及山西北部;犬戎、陆浑之戎在秦陇一带;白狄在今陕西中部,其别种鲜虞、肥、鼓三国在今河北新乐、藁城、晋县之境;赤狄有留吁、铎辰、潞氏、东山皋落氏、廧咎如等,在今山西东南部。夷分布于江淮至沿海地域,如齐东部的莱夷;淮泗流域的淮夷;浙江东部的东夷等。楚的南部则有群蛮和百濮。有些部族错杂居住于中原地区,甚至王城洛阳附近,也散居着陆浑戎,扬拒、泉皋、伊洛之戎,真正被视为华夏之地的,不过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诸国而已。

春秋后期,秦灭西戎,晋灭赤狄、白狄,齐灭莱夷,楚灭淮夷及群蛮,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各部族,正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华夷间的界限已逐渐泯灭。

总的说来,春秋时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列国疆域加上周王畿,比较西周更为扩展,到了末期,已经包有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全部,和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的一部。各国疆域大小的等第,大致是楚国最大,晋国次之,再次是吴国,以下依次排列是齐、秦、越、燕、宋、鲁、卫、郑,周室的疆域最小。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