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河流域地质的发展过程

中国淮河流域地质的发展过程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874

标签:

摘要: 地质构造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晚更新世 全新世 相关链接 地质构造 据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淮河流域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细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早更新世 在淮河流域上游山前地带有两种冰碛泥砾层或融冻泥石流层,在平原区相应...

地质构造

据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淮河流域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更新世细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早更新世

在淮河流域上游山前地带有两种冰碛泥砾层或融冻泥石流层,在平原区相应沉积了冰水沉积物和间冰期沉积物。第一冰期冰水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新生界凹陷中,砂层发育,粒度较粗,黏土及砂层均以灰绿色为主,砂层中含黄铁矿晶体。第二冰期冰水沉积物以杂色为主,由大小不一的黏土包、排列无序的砾石组成,含有一定厚度砂层或砂砾石层,泥质含量较高,长石含量也颇高,多呈风化状,手搓即呈粉末。淮河流域中游偏上以湖相沉积为主,微层理发育,富含介形虫化石,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主要为棕黄色黏土、亚黏土,含钙质结核及铁锰小球;淮河流域中游偏下为含砾中、粗砂和细粉砂,结构松散、颗粒均勻、厚度大,黏土、亚黏土呈厚层状,介形虫化石较少,为河流相。淮河流域下游沉积环境主要是河床相及漫滩相,河道带以棕黄、灰绿色中、粗、细砂堆积为主,夹有灰色亚黏土,具斜层理,砂粒成分主要为石英、云母、长石,中等分选;河间带下部一般为灰绿色细砂,上部局部见有灰色黏土,含动物残骸,具有明显的河漫滩相的沉积特征。

中更新世

淮河流域内上游中更新世地层以棕红、棕黄色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夹灰绿、镑黄色斑块。局部地段富含铁、锰质结核,并具有压性裂隙构造面,夹3〜5层砂层多含泥质,分选性差,很少见到层理构造。地层以冲洪积和风积混合类型为主,厚度变化较大。淮河流域中游中更新世地层分布广泛、发育齐全,厚度为26〜71m,从东南向西北递增。主要为浅水湖相和泛滥洼地相沉积,但也有一定量的河流相沉积。岩性以棕黄、棕红、杏黄、灰黄色粉质黏土、亚黏土为主,结构致密,厚层状,富含钙质结核及铁锰小球;下部夹少量薄层灰黑色有机质亚黏土,富含介形虫化石。淮河流域下游多为漫滩相沉积,河道发育地带,沉积物厚25m左右,以细砂为主,呈“U”形河谷。河道规模较小处,沉积物厚15〜20m,下部以中砂为主,上部为亚黏土及黏土。东南部局部地段发生了海侵,出现海侵层,岩性以中粗砂为主,上部为细砂。

晚更新世

淮河流域上游风成黄土分布连续且厚度较大,在沙河、颍河等较大支流及山前谷地,下为卵砾石,上为粉土,呈明显的二元相沉积结构。粉土颜色多为纯灰黄色,有的混有暗灰色斑块(俗称五花土),还见有生物活动形成的土球或土条,含钙质结核。卵砾石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侵蚀接触关系。淮河流域中游晚更新世地层广泛出露,岩性变化较大,总体与下伏地层截然不同,砂层分布从西北到东南由厚到薄。主要以河流相为主,南部沼泽相发育,局部发育有洼地和浅水湖相,富含螺、蚌和介形虫化石。淮河流域下游多为河漫滩相沉积,沉积物为棕黄色粉、细砂,沿海岩性变为粉砂、亚黏土、亚砂土或亚黏土与粉砂互层,沉积物厚度从上到下由15m到40m不等。

全新世

淮河上游主要以粉土及粉砂层为主,具层理构造发育;全新世晚期沉积物主要以浅灰色粉土为主,在古河道带有砂层沉积,砂层中层理构造也较发育。沉积范围仅局限于现代河道两侧呈条带状分布。淮河流域中游全新世地层主要分布于北部及中、南部河流(涡河颍河)两侧和河谷(西淝河等)之中,厚度一般小于15m,岩性从上到下变化较大,下部以灰黑色亚砂土为主;上部为灰黄色亚砂土与棕红色粉质亚砂土互层,反映了全新世早期沼泽发育,晚期河流泛溢作用增强。淮河流域下游大部分地区为陆湖沼泽相的沉积环境,沉积物含有机质较高,多为灰色淤泥质黏土或亚黏土,沉积物厚3〜4m。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