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榨油业 相关链接 清朝以来,随着移民东北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工商业也日趋繁荣。清末开禁之前,东北地方工业十分落后,除南部地区有少量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外,广大的北部地区还是一片“空白”。当时,东北地区所需要的手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通过同关内交换取...
清朝以来,随着移民东北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工商业也日趋繁荣。清末开禁之前,东北地方工业十分落后,除南部地区有少量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外,广大的北部地区还是一片“空白”。当时,东北地区所需要的手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通过同关内交换取得。19世纪中叶开禁以后,“燕赵齐鲁之民负耜而至,各省商贾亦辐辏来集,繁庶之象,渐异曩时”。移民中间有很多能工巧匠,有的掌握木工、铁工、冶炼、修筑等技术;有的会纺纱、织布(土布)、缫丝、烧锅(制酒)、榨油、磨粉等,有利于东北地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移民开发所创造的大量剩余农产品为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原料,使油坊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东北民族工业的支柱产业。
榨油业
东北盛产大豆,榨油业很早已经兴起,在东北近代民族工业中占居首位。据1910年的调查统计,东北有油坊1,824家,分布在158座城镇中。榨油厂分布很广,东北南部,以大连为中心,开原、安东、沈阳、营口次之;东北北部以哈尔滨为中心。
营口为东北最初之贸易港,在东北没有铁路以前,营口为东北地区大豆三品输出中心,自然也就成为机器榨油业的发祥地。油坊设立于营口,始于1866年(同治五年),当时只有泰德、同兴宏两家。甲午战争前后,油坊数已达30余家,当时各油坊均采用驴马作动力的旧法榨油。至1893年,英商太古洋行始用手推螺旋式蒸汽机器作动力,此为东北机器油坊之嚆矢。此后,怡兴源、东生、怡东、永茂等机器油坊相继设立。日俄战争后,日商小寺油坊开始采用水压式榨油法,营口油坊业日渐发达。到宣统年间,营口的各种旧式油坊除同聚合一家外,全改为机器油坊。故当时之营口“不仅为东省唯一大豆输出港,且为榨油工业之一大中心地也”。随着大连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大连榨油业飞速发展。1903年,在大连小岗子地方双合栈油坊成立,这是大连设立油坊之嚆矢。翌年,天兴福、公成玉、泰东等油坊也相继设立。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时,大连油坊数发展到14家,1913年增至50余家,1925年时达86家。
随着大豆生产重心的北移,东北北部的榨油业也发展起来。如哈尔滨,1912年时只有2家油坊,1919年时增至28家,1921年增至43家,1923年则达56家,此外还有数百家土法经营的小棒坊。至此,“油房一业,几于东三省遍地皆是,成为一种普通之工业,发展为一大工业”。据满铁统计,1927年时,东三省的大油坊即达44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