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

中国近代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提高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6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742

标签:

摘要: 粮食产量的提高 相关链接 粮食产量的提高 清末、民国时期,移民的大量涌入,为东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 充足的劳动力,大大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嘉庆时,阿勒楚喀(今黑龙江阿城市)和双城一带“大垧10亩,得粮四五石,多者七八石”,齐齐哈尔附近的少数民...

粮食产量的提高

清末、民国时期,移民的大量涌入,为东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 充足的劳动力,大大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嘉庆时,阿勒楚喀(今黑龙江阿城市)和双城一带“大垧10亩,得粮四五石,多者七八石”,齐齐哈尔附近的少数民族也“渐知树艺,辟地日广”,因而出现了“一夫力作,数口仰食有余”的充裕景象。到光绪年间,整个黑龙江地区“壮健单夫,治二三垧地,供八口家食,绰有余裕,以故内省游民嚣然赴之”。这些资料生动地说明了汉族移民传入的先进耕作方式对当地农业产量的提高影响之大。移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大豆、玉米、高粱、小麦、稻米、柞蚕丝、烟叶、甘草、亚麻等,尤其大豆、玉米的产量,居全国之首位。

据清末调査,1908年,东北五大主粮的年产量总和为800多万吨,当时人均口粮1000斤以上。民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耕地面积的扩展速度(67%),人均粮食产量从1915年的490公斤增至1930年的684公斤。1930年,东三省大豆产量达640万吨,玉米产量208万吨,髙粱产量580万吨,谷子产量390万吨。1924-1930年,东北农作物总产量分别为1457.1万吨,1633.9万吨,1660.9万吨,1764.9万吨,1819.2万吨,1829.8万吨,1886.5万吨,1930年的产量较1924年时增长约30%。大豆、高粱、玉米、谷子等四大农产品的产量,也由1924年的1254.4万吨增至1930年的1501.8万吨。其中,大豆产量在1924年时为345.1万吨,1930年增至536万吨;高粱产量在1924年时为445万吨,至1930年时增至477.1万吨;玉米产量在1924年时为161.8万吨,1925年就增至180.8万吨,1925年东北人均占有粮食已达679.6公斤。

粮食产量的增长,还可以从农作物的输出贸易中窥见一斑。据统计,从1903~1925年,中东铁路每年粮食平均输出量占全部运输量的比重分别为:1903~1905年占14.7%;1906~1907年占74.5%;1911~1915年占85%;1916~1920年占83.7%;1921~1925年占89.6%,基本上呈与年俱增的趋势。输出额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地区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