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中国近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576

标签:

摘要: 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相关链接 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东北地区生产的粮食,除了农户自用和供应当地城乡非农业人口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需要外,尚有相当数量运销关内地区和出口国外。东北地区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迅速提高。从各种资料反映的综合情况...

商品粮基地的形成

东北地区生产的粮食,除了农户自用和供应当地城乡非农业人口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需要外,尚有相当数量运销关内地区和出口国外。东北地区每年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商品粮,粮食的商品率迅速提高。从各种资料反映的综合情况看,清末东北的粮食商品率一般在30%~40%左右。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继续发展,麦类及大豆的商品率,在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达70%~80%,—般地区也在50%~60%左右。据20年代末的统计,东北大豆的商品率为80%~83%,小麦为79%,高粱为40%~42%,玉米为35%~36%,谷子为20%~22%,其他谷物为15%~17%,各类粮豆平均商品率为53%左右。东北北部粮豆的商品率更高一些,约达60%以上。

东北输出的粮食,主要是大豆和小麦,一部分销往关内各省,山东几乎每年都要从东北输人大量的粮食,江、浙、闽、广、豫、冀等省也常仰给于东北。此外,还大量销往国外,“东西诸国于东省粮食,仰给甚殷”。大豆是东北最主要的特产和农产品,1909年,东北大豆在英国试销成功,大豆第一次成为大宗出口品。是年出口大豆三品173万吨,1910年为151万吨,其价额约占该年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20%。此后不断增加,1919年为203万吨,1927年达440万吨,比1909年增长了1.5倍,出口产值达2.2亿两,成为全国出口商品之冠,约占当时全国外贸出口产值9.2亿两的24%。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东北几乎垄断了世界的大豆和豆油的出口。在1924~1930年间,大豆外销率平均占生产量的79.2%,小麦及其制品、高粱、玉米、谷子的外销率也是相当可观的,分别占生产量的24.6%、23.4%、16.5%、10.9%。

随着东北粮食生产商品化的发展,20世纪初,东北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为大豆和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迅速增加,形成了东北北部麦类种植面积比例较大,东北南部大豆种植比例较大,即“南豆北麦”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北部小麦大量向俄国出口,南部大豆则远销日本、南洋及欧美各地,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以大豆和小麦为主导产品的商品粮基地初步形成。到20世纪20年代末,东北地区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豆生产基地,而后随着东北玉米带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形成,东北地区逐渐取代关内而发展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尤其是北部地区由“北大荒”迅速变成全国的“北大仓”,成为世界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当时世界市场上的大豆80%来自东北。在移民垦荒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东北商品粮基地,是中国农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清中叶以来,黄河流域农业因水土流失、土壤破坏而趋于衰落,长江、珠江流域则因发展经济作物而使商品粮生产遭到削弱。因此,在中国东北部松辽大地上建设中华民族新的粮食供应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