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东北地区柞蚕丝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东北地区柞蚕丝业的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310

标签:

摘要: 柞蚕丝业 相关链接 柞蚕丝业 中国近代东北的柞蚕丝工业也非常兴盛。东北原来没有柞蚕丝业,随着山东移民的到来,柞蚕放养、制丝技术等才逐渐传到东北。 安东是蚕丝与丝织品的主要输出港,也是当时丝织业的中心。安东山区面积较大,土质肥沃,雨量充足,柞树丛生,形成...

柞蚕丝业

中国近代东北的柞蚕丝工业也非常兴盛。东北原来没有柞蚕丝业,随着山东移民的到来,柞蚕放养、制丝技术等才逐渐传到东北。

安东是蚕丝与丝织品的主要输出港,也是当时丝织业的中心。安东山区面积较大,土质肥沃,雨量充足,柞树丛生,形成天然养蚕基地。多数农民以养殖柞蚕为主要副业,成为辽宁柞蚕的主要产地。安东的柞蚕放养,开始只是农民零星收集,1870年(同治九年)山东移民迁人后,才出现了专业的养蚕户。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由山东传来了足踏式大纩木缫机,使用这种木缫机的,是一些从昌邑来的手工业者。安东最早的纩丝,就是用这种木制的土纩机抽丝。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安东出现了第一家丝厂,此为开始制丝之嚆矢。1908年时,安东县有蚕场20处,养蚕专业户912户,养蚕人数达2284人。1917年,蚕场已增加到1575处,产量迅速增加。据1919年的调查,奉天省平均年产茧80亿粒,安东地区就产32亿粒,占全省总产量的40%。

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放宽边禁后,山东人大量流人宽甸。特别是有着缫丝历史传统的昌邑县技术工人的流入,使柞蚕业迅速发展。

1928年以后,全县缫丝织绸行业不下七八十家。如“协兴和”掌柜赵殿庆,当时有工人200人左右,织绸机150台以上;“裕兴东”掌柜陶松林,“东祥号”掌柜郝新泰,“新城”掌柜刘介朗,“康林茂”掌柜李文炳,“利聚昌”(兼营杂货铺)掌柜温立彦、温立渊,“大顺号”掌柜刘介祥等,都是昌邑人。除“协兴和”织机超过百台外,其他家的从业工人也都在70~80人以上,织机近百台。由于在宽甸的缫丝业中昌邑人居多,不少地方的昌邑人愿意聚居在一个土堡里缫丝和织绸,如现在永甸镇“机匠沟村”,振江乡的“昌邑沟”等,都因此得名。在近代,东北的柞蚕丝一直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远销欧美和日本。柞蚕丝是东北出口的大宗商品,其出口总值仅次于大豆,排在出口商品的第二位。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