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3年是“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项目的启动之年,是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的一年。2013年项目的年度目标是制定野外考察计划和沼泽湿地调查规范;收集并购买地形图、遥感影像;购买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落实沼泽湿地调查分组人员和实验室等。同时,各区...
2013年是“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项目的启动之年,是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的一年。2013年项目的年度目标是制定野外考察计划和沼泽湿地调查规范;收集并购买地形图、遥感影像;购买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落实沼泽湿地调查分组人员和实验室等。同时,各区域确定本年度重点调查区块,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开展各自负责区域重点沼泽湿地水、泥炭及植物资源的野外实地调查。
经过项目组成员一年的努力,项目制定了《全国沼泽湿地泥炭资源及其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沼泽湿地水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沼泽湿地卫星遥感调查技术规程》、《沼泽湿地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及《沼泽湿地调查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建立规程》等五个指导性规程和六个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在遥感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初步收集完成了现状年(2010、2011、2012)全国的Landsat 5 TM 遥感影像数据,按 1:10 万标准地形图分幅的初步裁剪和拼接处理工作;完成了部分野外手图;建立了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与沼泽湿地调查录入系统;成功申请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V1.0 软件著作权,为项目野外调查、数据汇总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五个野外调查课题组分别开展了部分的野外工作。在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完成了内蒙古居延海、查干诺尔、岱海、乌梁素海及宁夏青铜峡等8 块沼泽湿地的野外采样工作;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完成了大兴安岭、兴凯湖、绰尔河及呼伦湖沼泽的调查和取样工作;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完成了位于湖南省洞庭湖、江西鄱阳湖、湖北省神农架和河南省豫北黄河故道等13 块湿地野外采样工作;西南高原区则完成了西南地区纳帕海、碧塔海、洱源西湖等6 块湿地的泥炭、植物群落的采样工作。2013 年项目组共采集水样点477 个,植物群落样地382个,泥炭样品276 个。采集植物活体图片355 张,植物标本68 种,72 号。收集植物种质资源16 种,100 份。
过去半年的野外调查,项目组取得了一定的数据和成果,但也反映了在野外调查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2013 年是项目开展的第一年,各方面准备还不够充分,包括仪器设备采购到位较晚、调查方案熟悉程度不够、调查项目不全、遥感技术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2、在野外采样过程中,工作量大,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在调查过程中所有调查项目不能够同时进行,造成返工现象。例如,在调查中没有采取植物标本和植物照片等。
3、大部分调查范围内的湿地研究基础较弱,缺乏详实的资料和文献记载,而且个别地区处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给野外调查带来较大难度。而且由于自动测定设备不足,许多指标需要回到实验室监测,耗时较长。
4、数据表格管理及系统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沼泽湿地录入系统最终是满足其它课题录入沼泽湿地调查数据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沟通不够等原因,需要反复的修改。沼泽湿地数据网络共享平台的最终完成需要沼泽湿地录入系统的完成及各个数据库的完善,因此录入系统及各个数据库的不完善将影响到沼泽湿地数据网络共享平台的调试等工作。
根据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2014 年3 月26 日由项目主持单位组织召开了本项目的评估诊断会议,刘兴土院士、吕宪国研究员、赵魁义研究员、马学慧研究员、张树文研究员、王升忠教授及项目骨干20 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深入剖析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解决方案。会议专家认为:
1、2014 年野外调查是关键的一年,各课题组要抽出更多的人力超额完成工作任务;项目野外调查要在基于《中国沼泽志》制定的湿地斑块基础上,结合其他资料,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展。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员,进行数据系统网上填报。
2、 要把沼泽湿地功能评价作为项目完成的重点任务,在每个区域都要设置几片重点湿地,多次调查,分析沼泽湿地的动态变化,构建沼泽湿地健康评价体系,评估沼泽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3、野外调查要保持一致性,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工具、收集及存储样品标准等。由于野外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因此在野外调查之前,遥感课题组要为野外调查组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尽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和浪费。
4、为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各课题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