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17227

标签:

摘要: 明清时期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仍沿袭宋元以来的格局。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 中说:“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南宜稻,北宜黍、粟、麦、菽,天造地设,开辟已然,不可强也。”北方由于水环境的变化,即水资源的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明显缩小,而小麦的种植因灌溉技术的...

明清时期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仍沿袭宋元以来的格局。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 中说:“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南宜稻,北宜黍、粟、麦、菽,天造地设,开辟已然,不可强也。”北方由于水环境的变化,即水资源的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明显缩小,而小麦的种植因灌溉技术的提高,在北方粮食作物中占主要地位。但这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引进,全面改变了原来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引进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对于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 有如下作物: (一)玉米原产南美洲,明朝中叶辗转传入中国,至清代晚期已普遍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民间的重要主食。玉米传人我国的过程很复杂,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三条传播路径。其中一条由阿拉伯商人经西亚至中亚,然后进入我国西北,再传入内地;另一条则由欧洲经西亚、中亚、印度、缅甸至我国西南;第三条为西亚商人经菲律宾至我国东南沿海,也有的学者认为玉米的传播实际只有前述第一条路径。由于玉米的传播路径很复杂,在传播的过程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名称,如玉蜀黍、玉高粱、西番麦、玉米、玉蜀秫、戎菽、御米、包谷、陆谷、西天麦、玉麦、印度粟、珍珠米、苞米、棒子等,这些不同的名称既反映了玉米的形状特征,也表达了它的使用价值。

(二)甘薯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与玉米同等的地位,特别在南方山区意义尤其重大。甘薯传人我国时间与玉米相近,约在明朝中期。甘薯传人之前,我国即存野生山薯,与外来的甘薯比较,“番薯为甘,山薯为劣”,土生甘薯品质上的不足,为外来品种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对于甘薯的传播过程学术界也存有不同观点,明人何乔远在《闽书》中记道: “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于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何乔远文中所记即指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甘薯之事,此时为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并不是最早将甘薯引进中国之人,实际上在此之前,甘薯已经传人广东,《东莞风岗陈氏族谱》与道光《电白县志》分别记载东莞人陈益、医生林怀兰将甘薯引进中国的过程。据研究陈 益引进甘薯应在万历十年,在时间上早于陈振龙十余年。总的来看广东与福建都应是甘薯在我国的最早登陆地,并以此为基地循东南沿海一线向内地传播;除东南沿海一路外,甘薯传播路径还由緬甸、云南一线形成西南陆路,据研究通过这条路径传人甘薯也在万历年间。

甘薯与玉米并行,取代传统粮食作物的原因,仍是甘薯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地之不宜耕稼者唯种甘薯”,田间管理 也比较简单,“按时播种、收获”,就能“供一岁之需”。老幼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而不伤,茎叶还能充作鸡犬之食。由于这样的原因甘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明代甘薯主要在闽粤种植,17世纪后期向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发展,18世纪向黄河流域发展,19世纪初已遍及全国,特别在山区种植量尤其大,与玉米并列成为山区开发的主要动力。

(三)马铃薯原产地在美洲,是明清时期传人我国的又一种重要农作物。马铃薯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地点都没有确切记载,据万国鼎先生研究,马铃薯最早见 于康熙三十九年刊行的福建《松溪县志》,但也有学者提出康熙二十年《畿辅通志• 物产志沖》就有“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的记载,若此,则河北也应是马铃薯最早种植的地方之一。

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农业地理面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稻麦的地位继续提高,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文中的“来”为小麦,“牟”指大麦。宋应星为南方人,熟知南方的农情,对北方的了解却不是太多,在他的这一个估测中,水稻种植比重虽然有些偏大,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水稻是南方农作物的第一大宗,只要灌溉条件允许几 乎首种的作物就是水稻;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虽比南方要少得多,但也星星点点的到处均有分布,南北一起考虑自然成为全国粮食作物中种植量偏大的作物。

北方各地仍然以小麦等旱地作物为主,《天工开物》中说北方燕、秦、晋、豫、齐、鲁等地 “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南方各地仍以种植水稻为主,依宋应星所言,若水稻在南方种植比例占60%〜70%,那么各类旱地作物约占30%,其中“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所谓余麦指大麦、燕麦、荞麦。若宋应星的记载不误,小麦应是北方种植量最大的作物。小麦之外,各类旱地作物在北方各地也保持着不同的种植比例, 对此清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有一个估计:“大凡北地之谷,种粱者什七,种黍者什二,种檫者什或不得一子。”

以上仅是玉米等外来作物尚未普及时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大势。玉米等作物传入后,农业地理面貌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玉米的广泛种植,逐渐取代了粟、黍等旱地作物的地位;甘薯在各地尤其山区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棉花与麻、桑并列成为重要的纤维类作物,并有逐步取代麻类作物的趋势,这一切都导致传统农业地理面貌发生全新的改变。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