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衙署的布局

元大都衙署的布局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766

标签:

摘要: 元大都城内的衙署是一个分散的布局,其变化体现了从崇儒尊“风水”(易经)的理念向实用的演进。史载大都城初建时官署、宗庙、仓库机构的位置皆由刘秉忠选定。刘秉忠少时为僧,师从海云和尚,又兼学道术,据传对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故深受忽必烈...

元大都城内的衙署是一个分散的布局,其变化体现了从崇儒尊“风水”(易经)的理念向实用的演进。史载大都城初建时官署、宗庙、仓库机构的位置皆由刘秉忠选定。刘秉忠少时为僧,师从海云和尚,又兼学道术,据传对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故深受忽必烈器重。他先曾奉命选址营建开平城(元上都),后又由他规划“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至元)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既然官章制度均由刘秉忠划定,则中央官署也必由他设置。据虞集《大都城隍庙碑》云:“至元四年,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以居兆民,辨方正位,井井有序,以为子孙万世帝王之业。”这就是说刘秉忠对官署机构的位置也是依据传统方位思想来选址。

从大都城内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向南,经大内御苑、厚载门、延春阁、大明殿,穿崇天门、灵星门,经千步廊至南城墙中央丽正门,为大都城在规划设计上的城市中轴线所在。虽然元大都全城划分了50个坊,不过这时的坊已经不筑坊墙,也不是整齐划一的面积,仅仅代表城内行政管理的地段单位。刘秉忠在坊内配置各种职能机构,元朝中央机构最重要者有三个:中书省,负责行政事务,位于中轴线上的丽正门内千步廊之东五云坊。阿合马当政时一度北迁钟楼街西,至顺二年(1331)旋又迁回原址,而新址则改为翰林国史院所在地。因曾有南、北位置变动,故有中书南、北省之俗称,南省也称内省。

枢密院,管理军政,位于皇城萧墙东红门外路南保大坊,位置一直未变。御史台,掌监察,原在肃清门内,远离宫城,极为不便,改建于城东南文明门内街西澄清坊。元大都城的管理机构均安置在中心阁以东的灵椿坊,适当全城之中,目的是便于控制四方。大都路总管府,建于中心阁横街东段,安贞门街与崇仁门街交会的十字路口西北部。因大都城内不设县,城内民政均由警巡院分管。警巡院,分左、右两院,属大都路总管府,统领大都城坊市民政,位于大都路总管府西侧。兵马司,掌管城内治安,分南北二兵马都指挥使司,南、北城各建一衙。

城内其他机构配置如下:翰林兼国史院,掌拟诏令、纂修国史,原址不详,至顺二年以北中书省地为衙,位于钟楼街西凤池坊北。杨宽先生以为在斜街北,但是其地甚狭,似不适于安置,俟考。国子监,监理国子学的官署,原设燕京(金中都)旧城内,武宗至大元年(1308)在大都城居贤、灵椿二坊之间新建,与孔庙为邻。太史院,掌天文历数,负责观测天象,编制历书,位于城东南隅明时坊,安置天文仪器的司天台也位于大都城东南角城墙上。

从空间格局来看,元代中央官署和管理大都城的机构集中在大都城的东南部和全城中部。不过,在元大都设计之初,这些机构却是分散的,如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都按“风水”地理的“星位”排列。此后,因原北中书省在积水潭以北的凤池坊北,御史台在肃清门内,都远离宫城,极为不便。乃改建御史台于文明门内澄清坊;迁中书省于丽正门内东侧的五云坊。又因元朝皇帝每临夏季巡幸上都,车驾出大都城北健德门,翰林兼国史院官员均需扈从以备咨询,故迁翰林兼国史院于北中书省旧址,以其适当皇帝夏季北巡车驾之逯。黄文仲撰《大都赋》云:“中书帝前,六官稟焉,枢府帝旁,六师听焉。”道出了元大都中央官署的选位,与其说是传统方位理念的反映,倒不如视为实用主义的需要。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