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将军旗人管理体制的形成 顺治元年 顺治十年 乾隆22年 康熙22年 相关链接 三将军旗人管理体制的形成 顺治元年 1644年,顺治皇帝离开盛京之时,命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留守盛京,在辽东、辽西各城要冲,分派八旗驻防。1645年,清朝颁订...
三将军旗人管理体制的形成
顺治元年
1644年,顺治皇帝离开盛京之时,命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留守盛京,在辽东、辽西各城要冲,分派八旗驻防。1645年,清朝颁订文武官员品级制度,盛京留守官为二品。1646年,改总管为奉天昂邦章京,颁给总管印信,镇守东北全境,主管一切军政事务,为东北最高长官。以后相继改为“辽东将军”、“奉天将军”,1747年,又改“奉天将军”为“盛京将军”,习惯上仍称为奉天将军。直至1907年东三省改制时,始罢将军,建行省,设总督,历时260余年,80余任。
在辽东招垦移民之前,盛京地区的行政管理是由以盛京昂邦章京为首的旗署进行的。盛京旗署主要由将军衙门、盛京内务府和五部衙门组成。1644年9月,正式建立将军衙门作为盛京最高旗署。盛京将军下辖副都统4人、城守尉8人、防守尉3人、协领15人、帮办协领3人、佐领131人、防御102人、骁骑校207人、驻防兵17,000人左右。盛京将军,为盛京地区军政总管。据《清朝通典》,盛京将军的职责范围是:“镇抚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凡军师卒戍、田庄粮糈之籍,疆域之广轮,关梁之要隘,盛周知其数,以时简稽而修赐之”。具体内容包括驻防各城、管理旗地和征税三项。雍正以前,盛京八旗驻防共有盛京、兴京、牛庄、盖州、凤凰城、广宁、义州、锦州、开原、金州、辽阳、熊岳、复州、岫岩等14城。雍正以后,增加到20多城。康熙初年八旗驻防体系即已初具规模,有清一代,无大变化。
顺治十年
1653年,清廷认为宁古塔系边外重镇,应委重兵驻守。于是,“命镶蓝旗梅勒章京沙尔虎达为昂邦章京,镇守宁古塔地方”。至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流域,包括库页岛、尼布楚在内的广大地域由宁古塔昂邦章京派八旗兵镇守,为吉林地区八旗驻防体制之雏型。1662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1676年,将军驻地由宁古塔移驻吉林乌拉城。
乾隆22年
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吉林将军为吉林地区八旗最高官员,初为正一品,由满洲、蒙古副都统内“列名题补”。将军职责是:“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祀山川,辑宁边境”。即统率八旗官兵戍守全境,管理八旗一切事务。将军以下分吉林、宁古塔、三姓、伯都讷、阿勒楚喀五个副都统辖区,“副都统各守分地,以赞将军之治”。副都统以下,置协领、参领、佐领、防御等官,分别率旗兵驻守于各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驻防体系。
康熙22年
在东北三将军中,黑龙江将军的设置最晚。1683年,清政府为加强东北边防,驱逐沙俄人侵者,又把原属宁古塔将军管辖的黑龙江北岸的毕占河以西之地划出,归新设的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即黑龙江将军管辖。将军初驻瑷珲旧城、黑龙江城(即瑷珲新城,后来的爱辉县,今入黑河市),后移驻墨尔根。1699年再移驻齐齐哈尔。至此,东北地方的八旗驻防,初具规模,正式形成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并立,共同镇守东北的体制。三将军各在驻地建置旗署,对居住在本城和周边各城、各旗屯及混杂在民人聚落中的旗人,进行统辖和管理:编审户口,征收旗賦,掌理册档、诉讼等事务。自上而下,自成系列,通称旗系。诚如文献所云:“专理旗务,不与民事”,当时“全省固无民官也”。这种制度,到道光朝基本稳定下来,成为清代东北地方独具特色的一种重要行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