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

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831

标签:

摘要: 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 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 应急救助的成败直接反映应急管理的水平。然而,灾害应急救助是一个复杂的、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应急资源、体制、应急预案等,肖松雷和杨富平等对此进行了研究。...

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

应急救助的成败直接反映应急管理的水平。然而,灾害应急救助是一个复杂的、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应急资源、体制、应急预案等,肖松雷和杨富平等对此进行了研究。

1)时间因素

灾害救助要考虑的时间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灾害发生的时间,另一类是应急救助的时效,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灾害救助的难度、强度和效果。

(1) 灾害发生的时间 通常发生在夜间的灾害应急比白天的应急救助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救助效果更差。

(2) 应急救助的时效 应急救助的时效是指救援人员实施救援的时间与成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用来衡量救援人员挽救灾民生命的时间成功率和处理特殊情况的效率。高建国等人对地震救援时间和人员的成活率进行了研究:258],同时还对目前我国救援初期的真空状态及整个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进行了研究[259],表明在灾害初期尽量减少真空状态时间,提高救援初期的救援时效,对减轻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实现整个过程的资源合理分配,对提高应急救助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空间因素

灾害发生的空间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着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也就影响着灾害的救助行为,这主要是由地理单元内经济发达程度、人G密度、财产密集度和防灾减灾措施等条件决定。有关空间地理位置与灾害的影响之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口密度大,财富比较集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复杂的社会结构体系也在增加其脆弱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边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灾害管理体系落后和经济结构更加脆弱,相比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自然灾害更加容易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可恢复性的

3)灾害强度因素

灾害强度是承灾体遭受灾害打击后是否能形成破坏性灾害的重要判别依据。只有灾害强度达到了一定程度,才会对承灾体形成破坏,从而形成灾害。所以灾害强度的测定,是对承灾体进行损失评估的基本依据之一,从而也是应急救助行动的基本依据。灾害强度的研究涉及更多物理和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例如,对地震灾害而言,就涉及地震成因机制与监测、地震带和建筑物脆弱性评价等直接影响震害强度和受灾程度的因素的研究。

4)资源因素

应急救助过程中的资源因素,可以分为基础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

(1) 基础设施资源 基础设施资源是指灾前预测预警设施、灾中实时监控设施、灾后可用于救援的道路交通资源、医疗救护资源、可用的贮备物资、救灾过程中的通讯保障系统和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可用基础设施资源是进行应急救助的基本保障。只有在应急准备阶段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和详细的评估,并做好基础设施资源之间的组织调度方案,才能为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提供合理的保障,使相应灾害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指救灾时的现场救援人员。人力资源是应急救助的主体,现场救援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各级专业救援队和自愿者能否提供及时的特殊救助服务和灾区人民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水平。因此,不仅要加强各级灾害救援队建设,而且要大力支持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并提供必要的培训辅导和提供一定的装备。

5)法律法规等体制因素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有效灾害应急助的重要保障。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灾害应急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已经有了比较

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国也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应急管理体系,尤其是建立了专门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尚存在过于宏观的问题,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却缺少部门间相互协调、操作细则、执行监督等相关行为的准则性规定。

6)应急预案因素

各地区针对自然灾害制定的应急预案对灾害应急救助的展开影响极大。应急预案是应急救助的具体行动指南,是将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桥梁。主要问题是,我国目前的应急预案存在过于宏观,千遍一律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