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灾害的形成

赤潮灾害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656

标签:

摘要: 赤潮灾害的形成 我国赤潮灾害的情况 赤潮灾害的形成 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定的时间内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redtide)。由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的环境、渔业与养殖业...

赤潮灾害的形成

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在一定的时间内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redtide)。由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的环境、渔业与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称为赤潮灾害(redtidedisas¬ter),由于赤潮起因、生物种类与数量的不同,赤潮不一定都呈红色,也可能是黄、绿、褐色等。

赤潮的发生可给海洋的环境、渔业与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与损失,并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例如,赤潮可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且有些赤潮生物向体外排泄的或死亡后分解的黏液,可妨碍海洋动物滤食与呼吸,从而导致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的毒素被鱼、虾、贝类或脊椎动物及人类摄食后导致中毒或死亡;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仍会继续毒害海洋生物,或使鱼、虾、贝类死亡。

我国赤潮灾害的情况

目前,我国赤潮灾害已相当严重。以2007年为例,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提供的数据,全海域共发生赤潮82次,累计面积11610km2,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仅9月7〜21日发生于广东省汕尾港区及附近海域,面积约30km2的赤潮,其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0万元。根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在这一年中,发生100km2以上的赤潮达30次,赤潮集中发生在东海海域,其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73%和84%。

我国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具齿原甲藻和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链状裸甲藻、亚历山大藻等。

我国的赤潮已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原因种类增多及危害程度加重的发展趋势,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将严重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研究表明,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水体富营养化,即海水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剩,它们主要来源于途经城市和村庄流入海洋的江河中废水、污水和废物。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灌溉、冲刷出来的废水中的氮和磷,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油,以及生活废水中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和磷,都源源不断地随污水流入江河,最终汇人大海,使海洋成了一个大型垃圾场。海洋的严重污染,导致了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