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WDC-D 1990年工作总结*

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于1989年初开始筹建,到1990年初,建立了九个学科中心的机构,采集了许多数据, 并将一部分原始数据逐步处理成可供交换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上编辑出版了第一批数据目录, 与其他世界数据中心开始进行数据交换,同时给世界各国有关科研组织及科学家提供他们所需的科学数据。

WDC-D 1990年度(1990年2月15日一 1991年2月15日)的工作情况如下:

1.学科中心的使用情况,除WDC系统各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外,在上述期限内, 接待各国访问者近千人次,为近100个国家的科研单位及科学家提供了数据,其中:

海洋学科中心:向60多个国家提供了磁带300多盘,软盘1300余张和许多出版及复制件,1100多个用户,其中国外用户100多个。

地震中心:向90多个用户提供了数据,其中国外用户42个,分属39个国家。

气象中心:除通信线路上实时传输的气象电报和数值产品外,给52个用户提供了气象数据(软盘), 其中包括美国、日本的7个用户,此外,还出版发行了近14000册出版物,发行160个单位。

天文中心:向30多个国家130多个用户提供了《太阳地球物理资料》(天文、空 间、地球物理方面汇编),访问者达100人次。

冰川中心:除向WDC-A、B、C提供数据外,还向瑞士国际冰川监测局及苏联访问者提供中国冰川编目和部分地区积雪资料。

空间中心:从今年1月起通过世界警报中心中国中心每时提供宇宙线资料。

地球物理中心:除向WDC-A、B、Cl、C2提供地球物理数据外,还为国内一些单位提供了数据。

地质中心:主要是国内一些单位索取数据。

再生资源与环境中心:(缺)

2.WDC-D目前数据存贮的主要方式是出版物,近十年来的数据主要为磁带、磁 盘或缩微胶卷胶片, 更早一些数据有相当大的部分仍是原始数据,正在逐步处理成磁带或磁盘形式,除空间、地球物理、地质中心的数据库正筹建外, 其余各中心都建立了数据库。目前,海洋、气象、地震、地球物理、天文几个学科已配备了CD-ROM光盘读数器。

3.WDC-D开始进行了一些专门性服务工作,如根据用户要求,提供地震预报及趋势分析产品,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产品, 太阳活动状况及活动预报(半月一次),文献数据检索及应用软件以及一些咨询性服务等。

4.对发展中国家除提供一般数据外,也开始进行了一些专门性服务,如与阿尔及利亚进行地震数据处理; 为印度、朝鲜的一些研究工作提供他们所需的数据产品等。

5.为配合全球变化计划,WDC-D建立了再生资源与环境这个新的学科中心, 目前正在与中国全球变化计划配合制定1991一1995年的行动计划。 冰川中心从1990年开 始还与苏联IGBP委员会合作进行“沿东经90° —叶尼塞子午线”计划。

6.由于WDC-D正在建设过程中。WDC-D运行费用难以精确估计, 但去年三个学科中心(海洋、气象、地震)的运行费约80万美元(不包括数据采集费用,后者 由国家数据中心承担)。这三个中心在中国中心中,被认为是相对完善的,因此,,我们 认为WDC-D的年运行费用在200万美元以上。

7.为了IGBP等对数据的要求,WDC-D急需在近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是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根据IGBP等计划的要求和WDC系统的规范,采集必要的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 逐步处理成机器可读的形式(磁带、磁盘、缩微胶卷、胶片或出版物)。

(2)在所有学科中心建立并完善数据库。

(3)建立与WDC系统其他中心进行正常数据传输的网络。

(4)争取在近期内完成一些珍贵资料(如佘山地磁资料以及气象、地震等方面的老资料等)的抢救工作。

目前的困难是资金和技术的不足,正在从各方面设法解决。

*WDC-D协调办公室提交给WDC专门委员会1991年维也纳会议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