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WDC-D空间科学学科中心¶
4.9.1. 1 机构¶
挂靠单位: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地 址: 北京海淀中关村南二条1号
通 讯: 北京8701信箱
邮 编: 100080
传 真: 2542551
中心主任: 都亨
都亨 男 浙江海宁人。1935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同年考入该系高空大气物理专业研究生,从师于赵九章先生, 1965年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WDC-D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六七十年代主要从事磁层物理研究, 包括太阳风粒子进入磁层过程、太阳风扰动向磁层顶输运过程、磁层模型及太阳风参数和地磁指数的相关分析等, 主编“英汉空间物理学词汇”、“空间科学词典”。80年代主要研究空间环境及其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过程, 负责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中空间环境专题的论证工作。在空间探测方面积极推动在应用卫星上搭载探测仪器, 利用运载火箭剩余运载能力发射环境探测卫星,主持“大气一号”气球卫星工作,获得了900-500km高空大气密度。 作为“实践四号”首席科学家,设计制定了近地空间带电粒子和效应的卫星方案并组织实施,取得了大量直接探测数据。
4.9.2. 2 数据状况¶
目前收藏数据主要为空间物理有关各领域的观测数据, 包括太阳活动区和太阳爆发、太阳宇宙线、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宇宙线、地磁场、辐射带、等离子体波、高层 大气等, 探测手段包括地面台站观测、气球探测、火箭探测、卫星和其它航天器直接探测。 数据主要来自国内卫星探测数据、国内地面台站观测数据以及通过交换获得的国外数据。
4.9.3. 3 数据存贮¶
空间科学是与航天高技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空间科学数据的存贮介质和方法也是随计算机技术而迅速发展, 形成目前空间科学数据多存贮介质并存的局面:胶卷、缩微平片、印刷品和硬拷贝、磁带、磁盘、光盘。 现有设备主要为微机及其外设:磁盘机、光盘机、数字化仪、绘图仪等。
4.9.4. 4 数据管理与作用情况¶
空间科学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在国外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探测数据,在国外其它几个世界数据中心里, 空间科学是各学科中数据量最大的学科之一,但我国的空间科学中的探测工作发展较为缓慢,积累的数据不多, 是WDC-D各学科中心里力量最弱、数据量最少的学科中心。由于空间探测手段多样,国内又分属多个部门,数据存储十分分散, 使国内科学工作者使用数据极为不便,为数据中心发挥作用倒造了条件。 在目前无力提供大量的、系统的数据情况下,主要发挥综合性优势,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注意收集经过深加工的数据产品,如各种空间参数的模式,多层次为科学工作者服务; 与航天事业主战场紧密结合,与航天高技术计划紧密结合,在应用研究中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观测数据的积累,数据中心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也将会不断增强。
4.9.5. 5 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研究计划的情况¶
参与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项目“太阳活动第22峰年日地整体行为研究”。
参与“863”高技术航天领域中“大气一号”气球卫星计划。
参与“863”高科技计划航天领域中“实践四号”空间环境探测卫星计划。
北京宇宙线台超中子堆观测数据已作为我国唯一的空间科学数据定期发表在WDC-A的SGD(Solar-Geophysical Data)期刊上。
承担跨世纪航天工程任务中空间环境数据的有关工作。
4.9.6. 6 发展设想¶
各学科数据研究工作的发展,必然依赖于该学科本身的发展。 空间科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基础学科,它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航天事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国家对基础科学的投入。 考虑到我国航天事业可能的发展速度,以及空间科学探测需要大笔的经费支持,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空间科学将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发展,空间科学研究对探测数据的需求也将与之相应地逐步增长, 空间科学学科中心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务实”: 以服务于国内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为宗旨,注重实效; 既服务于基础理论研究,更努力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收集和提供航天技术和应用需要的数据; 参与国内重大研究项目,变被动提供数据为直接地参与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