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WDC-D代表团访问WDC-A的报告¶
根据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主席 Rmtenberg 的建议和WDC-D与美国 WDC-A两个协调办公室的磋商, 双方同意在对等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6一8人,进行互访交流。 1990年初,WDC-D海洋学科中心主任侯文峰等人,先期访美。同年5月2日至14日,WDC-D代表团在团长叶笃正教授的率领下访问了WDC-A。
代表团团长叶笃正: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委员。
代表团成员有:
蒋宏耀: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协调办公室主任;
罗百昌: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委员,科学数据库主任;
刘心铸:中国中心地质学科中心副研究员;
赵和平:中国中心地震学科中心秘书,工程师;
胡镇欧:WDC-D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国际山轉综合发展中心的代表。
代表团于5月2日飞抵丹佛,在机场受到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主席S.Ruttenberg和副秘书长、 WDC-A日地物理数据中心主任J.H.Allen的欢迎,WDC - A协调办公室主任P.Hart博士专程从华盛顿来博尔德欢迎中国中心代表团。
代表团在美期间,先后访问了 WDC-A的8个中心:设在丹佛附近博尔德的日地物理数据中心、固体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冰川学数据中心;设在丹佛附近戈尔登的地震学数据中心;设在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的气象学数据中心; 设在华盛顿的海洋学数据中心;设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火箭及卫星数据中心。 最后访问了设在华盛顿美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数据委员会的WDC-A协调办公室。
刘心铸同志与胡镇欧同志还访问了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测绘处。
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主席S. Ruttenberg博士全程陪同访问,P. Hart博士和J. Allen博士也陪同访问了部分单位。
美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席F. Webster博士和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都先后设宴招待了中国中心代表团。 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主席S. Ruttenberg博士,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主任M. Chinnery, 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副秘书长、 WDC-A日地物理数据中心主任J.H. Allen都分别设家宴欢迎中国中心代表团。
代表团了解了 WDC-A的组织状况,了解和参观了8个中心的数据管理和技术状态,交换了今后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意见, 现就这几个方面报告如下:
5.11.1. 1 WDC-A的组织¶
WDC-A有9个数据中心,一般都设在学科相同的美国国家数据中心内,其中有五个设在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 其余四个分设在内务部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海军观测台、国家宇航局(NASA)和科罗拉多大学(见表1及图1)。 从地区分布来看,5个分中心设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附近,3个设在华盛顿及其附近的马里兰州, 1个是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市。
表1

为了协调各中心之间的工作和对外代表WDC-A,在美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数据委员会设立WDC-A协调办公室, 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P.Hart博士任协调办公室主任及WDC-A在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的代表。
WDC-A各中心的经费,由它所在的单位承担。

图1
5.11.2. 2. WDC-A的数据管理和技术概况¶
这次访问的八个中心都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情况,展示了他们目前采用的技术。 总的来看,他们的工作井井有条,技术在目前都是第一流的,有几点给我们的印象比较深刻。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十分广泛,几乎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集数据。 WDC-A的各个中心所在的相应的国家数据中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实起到国家中心的作用,不但将各个部门所得到的数据集中到这个中心, 而且事实上又利用各种可能的办法采集数据。以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为例,其数据来源, 在国内包括了各个可能获得气象数据的部门,如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国家天气服务部(NWS),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国海岸警卫队, 空军和海军;在国外,除WDC系统、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与国间的数据交换外, 还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国家气象中心、空军的全球天气总站 (Global Weather Central)和 海军的舰队数值海洋学中心(pleet Numerical Oceanography Center)所提供的全球气象数据。 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NODC)的数据来源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数据采集后,经过几个月或几年采集单位使用完毕, 才得到的延期型的数据,包括NOAA、美国海军、其他联邦机构、大学和研究所、企业以及国外各个组织所进行的海洋研究或工作计划所得到的数据; 另一类是近实时数据,即在观测后几天或一个月内就得到的数据, 包括国家气象中心(NMC)、舰队数值海洋学中心 (FNOC)、NOAA的海产品中心(OceanProductsCenter)以及美海军GEOSAT大地测量卫星所采集的数据。 此外,NODC还通过WD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的国际海洋学数据交流工作委员会(WC/IODE)和 国际海洋开发理事会(ICES)的海洋数据管理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Marine Data Management) 获得世界各国的海洋数据。 由此可见,他们采集的数据相当广泛,集中了国际,特别是美国国内各个部门所得的数据,从而能更有效地为美国的各个部门服务。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的。
2.2 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
有着比较完善、快速而有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而这些系统又基本上是通过一些相应的国际计划建立起来的。例如:
2.2.1 综合全球海洋服务系统(Integrated Global Ocean Services System)¶
这是世界气象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其目的在于快速采集、交换、分析海洋数据,该系统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海洋温度剖面。 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及全球电讯系统(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传输到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Camp Springs的国家气象中心(NMC)和 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的舰队数值海洋学中心(FNOC),经过处理、质量检验后提供军用或民用。 美国海军的大地测量卫星 (GEOSAT)现在又为NODC提供海平面变化、风速、浪高等数据。
2.2.2 美国CLICOM系统¶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除具有完善的全球和区域数据传输网络外,还配备有 CLICOM (Climate Computing)系统。 CLICOM出于世界气候数据计划(WCDP),该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气候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的提高。 该系统是1984—1988年由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设计的,这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气候数据处理系统, 具有数字化、数据处理、质量检验、管理和分析气候数据等功能,掌握和使用这 个系统都比较容易。 1986年在特立尼达安装了第一套,后来实践证明,这个系统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发达国家也是有用的。 到去年为止,全世界共装置了104套,其中就有48套分别安置在美国的40个州内。
2.2.3 地震观测系统¶
除现有的美国国家地震台网(USNSN)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外, 正计划或建议以卫星及无线电为主要传输手段的中美地震台网(MIDAS)、太平洋卫星地震台网和新的美地调局全球台网(主要在非洲,南美和南极洲)。
2.2.4 空间物理分析网络(SPAN)¶
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在美国、加拿大、南美、欧洲、日本等地有1600个以上的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计算机系统, 采用最新的硬件和软件、自动的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 目前这个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日地物理、行星际物理、行星物理、天体物理、天电、海洋、气候和地球科学的其他方面。
2.3 光盘系统¶
采用光盘存储数据是一个普遍的趋势,目前,WDC-A各个中心的许多数据已开始用光盘存储。 由于光盘的存储量远大于磁盘、磁带及其他存储手段,而且体积小,这对于大量数据的存储、交换都是十分有利的。
WDC-A各个中心除个别中心外,一般都使用VAX- 780之类的中型计算机和微机, 但他们一般都与一些大型机联网,形成一个数据处理、传输的网络。
5.11.3. 3 双方会谈的初步结果¶
在这次访问中,除与WDC-A各个中心分别交换一些意见外,还与WDC-A进行了正式会谈。 我们提出了WDC-D与WDC-A的合作协议草案(已经国家协调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审议同意), WDC-A对我方提出的协议草案表示将在今年晚些时候 WDC-A开会时讨论后答复,并以会谈纪要的形式提出了一份讨论内容提纲。 于是,双方就对具体合作的内容,包括数据交换、抢救数据、直接电讯联系和互访四个方面进行商谈。 商谈结果,WDC-A提出了一份书面总结意见(见“WDC-A与WDC-D合作备忘录”),其中:
(1)在“数据交换”方面,有两项是WDC-A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其中地磁数据已 列在中心所提供的数据目录中,我方表示可以提供; 5分网格地形图的要求,我们表示 难以提供,只能提供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例如20分网格)。 其他数据凡已列入中国中心数据目录的,我方表示都可以提供。
(2)“抢救数据”方面,主要是指我国的数据,如上海的佘山台从上世纪末以来的地磁数据, Ruttenberg和Chinnery都表示愿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取得一些国际组织的经费支持。
(3)准备建立WDC-D和WDC-A之间的直接数字通讯,以便进行通讯和小批数据传输。 拟首先建立WDC-A与WDC-D协调办公室和WDC-D海洋学数据中心间的电子邮件通讯联系。
(4)互访方面,除1991年二季度WDC-A代表团(6—8人)回访WDC-D外, 双方将安排各学科中心之间的互访。 WDC-A各学科中心都比较强烈地表示了与我方合作的愿望。
此外,我们还重申了去年我们对世界数据中心专门委员会主席S. Ruttenberg博士和WDC-A日地物理和计算机专家Abston提出的访问WDC-D的邀请, Abston愿意帮助我们各学科中心建立必要的计算机软件。
在这次访问中,WDC-A还介绍了“全球变化磁盘计划”和建立“全球实时数字地磁台网”的建议, 并赠送了“北美地球物理”和“太平洋温盐剖面”两个光盘。我们也给WDC-A各分中心分别送去了我们编印的《数据目录与中国中心简介》。
5.11.4. 4 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
通过这次访问,对于今后如何开展WDC-D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意见:
(1)首先努力做好中国中心各学科中心与国外各中心的数据交换和对国内各研究单位的服务工作,争取通过我们的工作, 将国内有关单位团结和组织到我们这数据网络中来,使已有的科学数据能更多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为此,必须抓紧采集现有的数据,整理成可对外交流的形式,并编印新的数据目录,以供交换。
(2)为了能在对等的条件下与国外各中心交换数据,中国中心还需在技术上跟上国际水平。 目前我国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水平与国外差距主要表现在数据传输与存储上。在数据传输方面,目前气象、海洋、天文、地震几个方面已有一定基础, 近期内可先建立WDC -D协调办公室及海洋学科中心与WDC -A的电子邮件通讯,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 逐步建立有线、无线(包括卫星通讯)的数据传输网络;在数据存储方面,应着眼于光盘存储。 由于WDC-A等中心已用光盘作为数据存储及交换介质,所以我们应首先配备光盘读数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配备光盘数据输入设备, 逐步过渡到光盘阶段。目前,仍应以磁盘、磁带、印刷品为主要数据存储、交换形式。
(3)许多老的科学数据,是极为宝贵的财富,目前有的已濒于毁损的边缘。 为此,建议有关中心分别轻重缓急,采取必要的措施,挽救一批急待挽救的数据。 在这方面,争取外援是需要的,但外援数量不可能太多,恐怕还是应以自力更生为主。
(4)为了提髙中国中心的技术管理水平,除出匡考察外,我们还将邀请国外一些专家来我国访问,交流各方面的经验。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将邀请C.Abston访华,交流WDC技术系统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包括有关的软件)。 建议各学科中心及时做好准备,明确本单位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关键所在,以便通过交流,确实获得较多的收益。
(5)建议各学科中心详细研究“全球变化磁盘计划”和“全球实时数字地磁台网”的建议,然后再讨论确定我们下一步应采取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