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求实与合作¶
蒋宏耀
(WDC -D协调办公室)
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WDC-D)从成立到现在已经五年多了。从筹备成立中国中心,到它的正式成立以及随后的工作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其中有两点令人感受至深,那就是求实与合作。一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搞花架子,讲究实效;另一方面,参加这项工作的单位和同志们,从国家以及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真心诚意地在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这是我们的工作能够取得一些进展的根本保证。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点具体情况和体会。
1.1.1. 1 合作¶
1.1 世界数据中心是合作的产物¶
地球科学在它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某些现象的规律和本质,必然要从更大的范围(全球、太阳系或更广)来进行探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国际合作就是必然的途径,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任何一位名人、任何一个强有力的单位,或者任何一个超级大国,要想在解决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中包揽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有国际极年(IPY)这样的国际合作,到了本世纪中叶,囯际极年更扩大发展为国际地球物理年(IGY)。接着,在地球内部研究方面,又有上地幔计划(UMP)、地球动力学计划(GP)、岩石圈动力和演化计划(RPDEL);在海洋、大气研究方面,有大洋动力实验(MODE)、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CTOGA)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一系列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更要动员各国、各个学科领域内科技人员的力量,来研究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主要因素及过程,企图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找出一条科学的、可行的途径。这样一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国际合作的开展,收集、存贮、交换各方面观测数据的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世界数据中心(WDC)就是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开始建立的。因此,国际合作是建立世界数据中心,包括中国中心的客观条件。
中国中心的建立,不仅使我国具有开展国际合作的条件,而且也是由于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这种内在因素所决定的。
1.2 国外需要我们的合作¶
我国在经济上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地域辽阔,而且还有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这样独特的自然条件,在解决有关全球的科学问题的科技活动中,没有中国的参加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我们于1988年8月在莫斯科参加WDC专门委员会讨论我国提出的建立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的建议时,专门委员会的成员不但在会上表示支持,而且在议案通过后,纷纷向我们祝贺,并特别希望能得到我国地球科学研究方面的数据资料,有的还表达了建立或加强双方合作的愿望。中国中心建立之后,世界数据中心A中心(WDC-A,在美国)、世界数据中心B中心(WDC-B,在前苏联)及各国科学家访问中国中心或来函、来电索取数据的情况就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1.3 我们也有与国外合作的需要¶
50年代,我国就是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除天文、气象早已跨出了国门之外,海洋调查也已由近海发展到了远洋;板块运动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把我国的科学家们推上了国际合作的舞台。这样一来,世界范围内的科研和数据交换方面的合作,也就越来越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家们的迫切要求。建立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的内部条件开始成熟,具体建设的问题,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
上面谈的只是建立中国中心的内、外部条件。而中国中心从开始酝酿、筹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更充分地反映了国内各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1987年夏,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得到了WDC负责人士希望中国建立世界数据中心的信息,由于这个信息与我国科学家的愿望是一致的,因而立即得到了孙鸿烈和胡启恒副院长的赞同与支持,几经函电往来和1987年8月叶笃正先生与胡镇欧同志在温哥华第19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大会期间与WDC负责人士的接触,商定了WDC专门委员会派代表团访华。1988年4月,以S.Ruttenberg为首的4人代表团访问了我国,具体考察和商讨了建立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的问题。事后,中国科学院经与各方面协商,提出了在中国建立WDC-D九个学科中心和相应的协调机构的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各门的积极支持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批准。8月,孙鸿烈副院长代表我国各有关单位致函WDC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在我国建立WDC-D的建议。9月初,专门委员会主席S.Ruttenberg趁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在北京开会之机,与孙鸿烈副院长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在中国建立WDC-D的消息。1989年1月召开了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的成立。假如从1987年夏孙鸿烈副院长得到的信息算起到1989年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前后只有一年半;而从1988年4月专门委员会代表团访华算起到8月专门委员会通过建立WDC-D的建议,时间不过四个月。对于建立牵涉面这么广的一个国际机构来说,这样的进度是相当快的。之所以有这么快的速度,如上所述,国内各有关部门的合作是最关键的因素。
中国中心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心各单位之间的团结合作。例如:编印《数据目录与中国中心简介》(英文版),从开始决定编印到出书,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其间各单位的认真负责、密切配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中心两次组团访问WDC-A和WDC-B以及接待WDC-A、WDC-B代表团及其他国外科学家的访问等,各单位都是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安排,热情接待,给国外的同行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单位为了搞好WDC-D的工作,除了做好本单位的工作外,还为整体工作出谋划策。各学科中心之间的观摩交流就是气象学科中心主任陈联寿同志提出来的,海洋学科中心主任侯文峰同志等也一再表示欢迎各学科中心的同志去访问,并愿为这个大集体的发展多做贡献,其它各学科中心也都抱着同样的积极态度,这对于WDC-D工作的开展起了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1.1.2. 2求实¶
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实事求是”,他还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
WDC-D不是在1958年成立,而是在30年后,主要是由实际条件是否成熟所决定的,这首先就是求实的表现。
中国中心成立九个学科中心,其中地质学科中心和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在当时的WDC系统中是没有的,但从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看是必需的,而且我国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因而率先成立。对此,WDC专门委员会十分赞成,并在WDC系统中推广,这也应当是求实的一个表现。
《数据目录与中国中心简介》的发行,也体现了求实精神。中国中心刚成立,就面临各国科研机构、科学家和WDC系统其它单位向我们索取数据的问题,这就必须尽快地提出一份中国中心掌握的数据的目录。按惯例,WDC系统的数据目录是按学科编印的,而我们当时要做到按学科及时编印出目录,条件尚未具备,而且,我们的数据虽然不少,但是已经按WDC系统标准整理出来、可进行国际交换的还不多,所以最后决定由协调办公室牵头,各学科中心共同编印一本简要目录(海洋学数据目•录单独编印),同时强调编入这本目录的数据,一定是已经可以交换的数据,不搞空架子,没有把一些虽然已经掌握,但尚未整理成可交换形式的数据列入。这本《数据目录与中国中心简介》的及时发行,受到各方面的欢迎。
一个更为关键的“求实”问题特别需要提一提,这就是数据的可靠性。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或基本依据,数据的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决定科学研究的成败及其结论是否正确。数据中心的职责是向科学家们提供数据,因此,我们采集的数据是否可靠,是数据中心工作人员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影响深远,责壬重大。WDC-D各学科中心对这方面已经充分注意,基本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
总之,由于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和中国中心各单位同志们的团结合作,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中国中心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问题也是有的,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地影响到中国中心作用的发挥。
首先是数据的来源问题。数据中心者,顾名思义,乃数据汇集之所也。一般说来,数据中心本身并不生产原始数据,而是作为数据传播的媒介,从掌握数据(特别是生产原始数据)的单位收集数据,经过必要的处理,储存起来,以待使用者之需。按照世界数据中心的规定:数据中心与WDC系统其它中心或者向它提供数据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数据交换是无偿的,当数据量很大时,至多收数据复制及传输(邮寄,电传)的成本费;对其它单位或个人,则收数据复制、传输成本费。它完全是一个公益事业单位,毫无本身牟利之可能。因此,世界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完全靠有关单位的合作与支持。有的国家规定,一个部门获得的数据在一定时间内(例如两年)由该部门使用,过了这个期限,就应向其它需要的部门提供。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数据的单位几乎全是全民所有制单位,它们生产的数据应属全民所有的国家财产,按道理说,这些数据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交换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有一些单位,将这些数据当作本单位的财产,别人索取,或者卖高价,或者干脆不给,从而造成许多数据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出现某些单位因拿不到别的单位的数据而不得不重复做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现象,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是极大的浪费。数据壁垒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WDC的工作。之所以出现这类现象,原因很多,如数据采集单位经费不足,不得不出卖数据等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制定相应的法规外,关键还在于解决有关人员的认识问题。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国家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打破这种人为的壁垒,使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数据,为全国人民造福,为全人类造福。
其次,数据的可靠性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采取必要的措施,堵塞一切可能产生的漏洞。
世界数据中心的工作完全是公益性的,目前中国中心各单位的经费是靠它所在的单位支持的,但这些单位本身的经费就往往不足,难以为WDC-D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看来,由国家通过某个固定的渠道每年拨一笔经费来保证各学科中心的正常运转是极其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