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宋时期沟通江淮的淮南运河,隋唐亦称邗沟,宋代又称楚州运河,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在古邗沟和汉、魏、两晋中渎水的基础上,经过疏浚、治理的运道。 由扬子(今邗江县扬子桥)直抵山阳(今淮安),不再东绕射阳湖。但是,由于还要穿行白马、樊良、邵伯诸湖,受湖水盈缩的...
唐宋时期沟通江淮的淮南运河,隋唐亦称邗沟,宋代又称楚州运河,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在古邗沟和汉、魏、两晋中渎水的基础上,经过疏浚、治理的运道。
由扬子(今邗江县扬子桥)直抵山阳(今淮安),不再东绕射阳湖。但是,由于还要穿行白马、樊良、邵伯诸湖,受湖水盈缩的影响,运道一直不畅。直至唐元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始筑平津堰“以泄有余,防不足,漕流遂通”,运道也相对稳定。
唐宋以后,于继续加修运河堤岸的同时,更筑船闸,运河逐渐与诸湖隔离,漕船无阻,公私大便今天苏北地区的里运河基本是在宋代运河的基础上拓宽淘深。纵然明清以来这段运河已经多次改造,使人们不能一睹当年运河全貌,但是由于基本路线未变,运河沿岸城址未发生转移,人们还能以扬州、淮安、高邮、宝应为例,探索一下唐宋时期这条运河沿岸城市的选址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唐宋时期淮南运河沿岸的州县级城市是扬州、楚州(今淮安)、高邮和宝应。北宋以来还形成了瓜州、扬子、弯头、邵伯、黄蒲、北神诸镇市。四座州县级城市早期城址的起源与位置的选择都不是公元7世纪初隋代运河开通时的事情,但是以后的发展演变却与江淮之间人工水道的完具与畅通密不可分。
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没有像唐代扬州子城与罗城那样地势的差别及建城的时间差,城市格局遵循了以州衙(子城)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外套罗城的传统形制。今日淮安市旧城基本上还是唐代奠定的格局,城内街巷分布明显带有里坊制度下条块分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