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置废分合的类型

行政区划置废分合的类型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120

标签:

摘要: 置是设置,新政区的设置常在新开辟的领土上,如秦始皇平南越置南海三郡;汉武帝开广三边,置河西三郡、朝鲜四郡等。或在原有版图内的空白地区,如陈永定二年(558年),就以安成郡广兴县(今江西莲花)六洞置安乐郡;又福建的古田县、尤溪县是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开...

置是设置,新政区的设置常在新开辟的领土上,如秦始皇平南越置南海三郡;汉武帝开广三边,置河西三郡、朝鲜四郡等。或在原有版图内的空白地区,如陈永定二年(558年),就以安成郡广兴县(今江西莲花)六洞置安乐郡;又福建的古田县、尤溪县是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开山洞置”,鄂州唐年县则是天宝二年(743年)“开山洞置”。

对于在新领土上设置新政区,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在王朝版图内的空白地区,过去较少涉及,有必要略加阐述。所谓“洞”与“山洞”,就是原来未设政区的僻远之处的山间溪谷,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山洞、洞穴。从《太平寰宇记》卷一〇〇所载尤溪县的建县过程,就可大致明白“洞”与“山洞”的意思。该书尤溪县条云:“其地与漳州龙岩县、汀州沙县及福州侯官县三处交界,山洞幽深,溪滩险峻,向有千里。其诸境逃人,多投此洞。开元二十八年,经略使唐修忠以书招谕其人高伏等一千余主户,请书版籍,因为县。” 这些山洞因地处僻远,与外界交通不易。同书卷一〇四黟县条又有如下记述:“憔贵谷。舆地志云,黟县北缘岭行,得憔贵谷。昔土人人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廓然周三十里,地甚平沃,中有千余家,云是秦时离乱人人此避地。又按邑图,有潜村,昔有十余家,不知何许人,避难至此,入石洞。口悉为松萝所翳,每求盐米晨出,暮潜处,今见数十家同为一村。” 未设正式政区之前,对这些山洞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实际上并未归入正式版图,如陈时湖南南部就还有未曾归附的“洞时湘衡之界五十余洞不宾。”

新置政区的基础不但要有土,更重要的是要有民,即有户口。据《宋书•州郡志》载,南彭城郡的蕃、薛二县,益州的宋宁、宋兴二郡,雍州建昌郡的永兴、安宁二县及昌国郡都是免军户置(宋宁、宋兴分别是免吴营与建平营置)。闵为军户归军府管,不人民籍,一旦免而为民.就有了立郡县的基础。

分即分置。有许多新政区是从原有政区中分置或析置而来,这种情况可统称为分。分的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由一个政区分成两个或若干个新政区,另一是由若干政区各划出一部分地域,组成一个新政区。前者如汉文帝时曾将内史分成左、右内史,又如浙江松阳县乃“后汉分章安之南乡置”;后者如唐代石埭县为“永泰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县置”。分置按理应分土与分民并行,但也有重在分民而分土不明确的事例。据明代王士性《广志绎》卷三载:明代河南之“商城自固始分,当时草草,分民不分土,至今商城民住固始城中,田耕于固始村内,固始亦然,两县今常以逋逃拘集而成口语”。

废就是撤销已有的政区,也称罢或省。撤销政区有时是领土的放弃,如汉元帝初元三年罢珠崖郡,就是放弃海南岛(直到600年后,海南岛才又重归中原王朝有时是将该政区的领域划人其他政区,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并入另一政区,二是分属几个政区。前者如汉宣帝地节三年“省汶山郡,并蜀(郡)”,后者如汉昭帝元凤五年“秋,罢象郡,分属郁林(郡)、胖柯(郡)”。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同时撤销几个政区,并入同一政区,如唐代武德四年,“省桓肆、新丰、宜安(三县),并人稾城(在今河北)”。

合,指政区的合并。在大多数情况下,撤销政区的同时意味着并人其他政区,所以并省(或省并)两字常常连用,如东汉光武六年,全国“并省四百余县”。并人其他政区的情况就称为合。政区撤销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设置,则称为复置。

二千年间,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过程是不断发生的,不但无年不有,几至无月不有。不过同时设置许多政区的现象不多,而一次并省大量政区的情况却是常有之事。一般情况下,新政区的设置多是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口的逐渐增加而从容进行的。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政区同时建立,那么不是由于新领土的开拓,便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在今宁夏一带的黄河一线,一次就设置四十四县;又汉武帝元鼎六年起,“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今广州)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两者都是开拓领土之例。

又如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六年之间封侯143人,意味着设置143个侯国,这些侯国少数以一个整县置,大部分是从秦代旧县划出部分地而设立。这说明汉初短短几年之内,就至少增加1⑻多个县级政区的建置;又如南朝梁代,在519—533年之间,州数增加41,郡数增加110;再如隋后期原有郡190个,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逐,李唐为了壮大势力,招降纳叛,凡是表示归附者,都给予州刺史的名号,因而大量“权置州郡”,一时间,州数膨胀到五六百之多。这三例都是出于政治需要。

但是出于一时的政治需要者,往往不能持久,西汉初年所封列侯,到中期已所剩无几,汉武帝元鼎五年一次就免侯削爵106人,意味着撤销106个侯国的建置。南北朝时迅速增加的郡,在开皇年间就完全被取消了。隋唐之际大量膨胀起来的州,也在“贞观元年,悉令并省”。而且即使因政治需要也从未一次就同时设置大量政区。前述之例,多在几年之内陆续发生。即世人以为州郡恶性膨胀的南北朝,在上面所举的最极端的例子中,平均也不过每年只增置3个州、8个郡而已。相反,大量撤销政区却完全可以是一次性的行为,如前举的东汉光武六年并省400余县,与唐贞观元年大量并省“权置州郡”就是显著的例子。

这两个例子又恰好表明一次性并省大量政区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承大乱之后,户口严重损耗,许多政区人虚地荒;二是由于政治原因,需要对政区进行坚决及时的整顿。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就是因为“百姓遭难,户口耗少”的缘故而大量裁县的。不过内中其实也还含有政治因素,在第二章中我们已说过,西汉由于推恩分封王子侯,遂产生许多幅员很小的侯国,这些侯国就在东汉所并省400余县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省县之外,光武十三年,又并省西汉的10个王国,因为这些王国都只有三四县之地,比起一般的郡,幅员太小,因此予以撤销。

纯粹为了改革体制而撤销政区的最重要行动,当然要数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取消郡一级政区的命令了,不过这不是像贞观元年那样一般意义上的省并,而是一锅端。在隋文帝之前,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并省3州、153郡、598县、3镇、26戍,也是颇为重要的整顿措施。

省并政区当然也有精兵简政的目的,亦即为了减少政府机构以节省开支,减轻百姓负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七载:哲宗元祐二年十二月丙申“臣僚上言: ‘伏见熙宁元丰之间并废州县甚多,其大要欲以省官吏、宽力役也。近岁议者颇谓并废州县虽可以省官吏、宽力役,而不能无害者:封疆既阙,则输税租者或咨怨于道途;官吏既去,则为盗贼者或公行于市邑,以至讼诉追呼,皆非其便。此朝廷不得不虑也。故元祐元年二月敕,废并州县令诸路转运、提刑、提举司同其相度,合与不合并废,具利害闻奏。缘此诸路已废之州县并多兴复……”’。宋神宗熙宁元丰之际是王安石变法之时,并废州县明显是为了省冗官,节用度。但哲宗朝尽废新法,故元祐元年初即下令重新讨论过去所废州县是否妥当,名为讨论,事实上是要尽复已废州县,结果当然是所废州县多数兴复。然兴复州县虽因有利商业,而受到城市富户欢迎,却因力役加重,不利乡村上户而遭其反对,故上述臣僚上言的最后一段即要求皇帝下令停止恢复已废州县。可见新法省并州县起了积极的作用。

省并政区还往往有一定的标准,如蒙古至元二年诏:“诸路州府,若自古名郡,户数繁庶,且当冲要者,不须改并。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于是按此标准,当年“省并州县凡二百二十余所”。设置新政区当然都是在部分地域上进行,不会是全国范围的行动。省并政区的规模虽然比设置政区要大得多,也往往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即有的地方省并得多,有的地方省并得少。有时则纯粹是针对部分地区的措施,如元代至元二十年就仅仅“并省江淮、云南(行省的)州郡”,而不及其他地区。即如上述至元二年所并省的二百多所州县,也只在北方而已,南方当时尚在南宋王朝统治之下。

行政区划有置废分合,而大部分的置是分,大部分的废表明合。分,说明政区幅员的缩小和数目的增多;合,意味着政区幅员的扩大与数目的减少。这样,在一定的地域中,政区设置得越多,也就说明其分布越密,省并得越多,政区分布也就越稀。

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使得高层政区和统县政区幅员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逐渐减小的总趋势。但是更具体地说,对于尚未开发的地区,例如唐代以前的南方,政区幅员的缩小却有着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作用,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政治因素的作用,南方政区的幅员也要随着开发程度的深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密集程度的增大而越划越小,这就是秦代已定下的“稠则减、稀则旷”的基本原则。

所以在南北不同的地域中,政区幅员的减小速率是不一样的,南方政区幅员的减小速度要快得多,与之相应,南方的政区分布也就越来越密。因此,不同地域政区分布密度的变化,实际上是体现经济开发程度和经济重心转移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开发与政区分布的关系,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