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代铜矿的分布情况,和唐代比较起来有显著的变化。宋时铜矿集中分布在今江西、湖南、广东三省境内,而绛州铜矿到宋代已不见记载。 北宋元丰年间,有22个州出产铜矿,其中以韶州岑水场、巾子场,潭州永兴场等地产量最高。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李大正言:“自昔坑冶铜课...
宋代铜矿的分布情况,和唐代比较起来有显著的变化。宋时铜矿集中分布在今江西、湖南、广东三省境内,而绛州铜矿到宋代已不见记载。
北宋元丰年间,有22个州出产铜矿,其中以韶州岑水场、巾子场,潭州永兴场等地产量最高。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李大正言:“自昔坑冶铜课,最盛之处 曰韶州岑水场、曰潭州永兴场、曰信州铅山场,号三大场。”岑水场在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境内,是一个开发较晚的大型铜矿,元丰元年(1078年)岑水场产铜12808430斤,竟占当年全国铜总产量的87.7%。后来产量虽急剧下降,南宋初产量为近四百万斤,乾道二年(1166年)约十万斤,仍很可观。
永兴场在浏阳县(今湖南浏阳市)境内,也是一个开发较晚的铜矿,元丰元年产量为1708250斤,占全国的11.7%。经过八十多年开采,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年产量仍有1796000斤,比元丰时略有增加,可见这个铜矿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铅山场在铅山县(今江西铅山县南)境内,唐时已有开采,北宋初停罢,绍圣三年(10%年)恢复生产,只产胆铜,乾道二年的产量为96336斤。
宋代锡矿,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十三载:元丰时有26个州(军)产锡。这些州、军集中分布于今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的南岭山区。其中,贺州元丰元年锡产量为878950斤,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37. 9%,可见贺州(今广西贺州市东南)是宋代的主要产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