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土流失治理 相关链接 水土流失治理 淮河流域上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缺乏和生产水平低下,山区顺坡耕种、陡坡开荒现象普遍,水土流失分布也较广。目前已有近17.0万hm2的土地变成裸岩和难以利用的沙地,还有超过2.3万km2不足30cm土层厚的山场面...
水土流失治理
淮河流域上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缺乏和生产水平低下,山区顺坡耕种、陡坡开荒现象普遍,水土流失分布也较广。目前已有近17.0万hm2的土地变成裸岩和难以利用的沙地,还有超过2.3万km2不足30cm土层厚的山场面积,正在以每年流失3〜5mm厚度的速度逐步丧失。如果任其发展,20年左右上游山丘区将累计失去近1万km2的耕作土地。
水土流失加剧是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水土流失。根据淮河流域土石山区水土流失分布,考虑淮河治理、生态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等要求,借鉴淮河流域及其他地区生态修复试点县的经验,主要措施有基本农田建设、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果林、种草、坡面径流调控工程和沟道治理工程等。在平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农田防护林网和果林面积;在山区,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水平沟等,层层拦蓄,治理水土流失。
在淮河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下,水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经费,并通过投资机制的改革创新,调动社会投人,在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区,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