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洪涝灾害治理 相关链接 洪涝灾害治理 淮河流域防洪建设应加强河道、水库、堤防的整治,行蓄(滞)洪区的建设。为了实现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遵循“上蓄、中疏、下导”的基本原则。“上蓄”的首要目的是指拦蓄洪水、削减中下游洪峰流量。“中疏”是提高中游河...
洪涝灾害治理
淮河流域防洪建设应加强河道、水库、堤防的整治,行蓄(滞)洪区的建设。为了实现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遵循“上蓄、中疏、下导”的基本原则。“上蓄”的首要目的是指拦蓄洪水、削减中下游洪峰流量。“中疏”是提高中游河道的泄洪能力,其首要目的将过去中游河道的蓄泄并重功能变为以泄为主。“下导”是开辟人海通道和人海河口,根除下游地区洪涝威胁。至2007年底,治淮19项骨干工程中已有13项工程全部完成,4项工程主体基本完成,两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64亿元,占总投资的81%,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加快治淮建设目标。2003年新修的淮河人海水道全线贯通,长163.5km,结束了800年来淮河没有独立人海通道的历史。
经多年努力,淮河流域防洪除涝能力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防洪除涝标准仍偏低。主要问题有:①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且缺少战略性控制工程,下游泄洪能力偏小,沂沭泗河东调南下二期工程尚未实施;②堤防标准低,堤身堤基质量差.穿堤建筑物隐患多;③河湖淤积,盲目围垦,调蓄洪涝水的能力降低;④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启用困难,影响行蓄洪时机和效果;⑤平原洼地排水能力严重不足;⑥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设施不足。在全面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后,淮河流域还将先行实施行蓄洪区建设和调整、重点平原洼地除涝建设、堤防达标和河道治理、出山店水库和水土保持、人海水道二期和非工程措施等6项工程,以巩固和完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成果,解决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使淮河的防洪除涝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