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奴隶社会都邑规划

我国奴隶社会都邑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635

标签:

摘要: 就我国古代社会组织发展史论,夏禹时国家形态已渐形成。从此我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大同”走到“小康即由原始社会转进到奴隶社会了。通过夏、商两代经营,至西周,奴隶社会已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平王东迁后,周王朝统治渐趋衰落,表明奴隶社会业经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演进到战国时代...

就我国古代社会组织发展史论,夏禹时国家形态已渐形成。从此我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大同”走到“小康即由原始社会转进到奴隶社会了。通过夏、商两代经营,至西周,奴隶社会已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平王东迁后,周王朝统治渐趋衰落,表明奴隶社会业经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演进到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制终于取代了没落的奴隶制。其间春秋的二百九十多年,便是这两种社会制度交递的过渡时期。由此可见,我国奴隶社会实跨越了约十六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即从公元前21世纪末叶至前5世纪中叶。这段漫长的岁月,正是我国古代城市由发生走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

我国古代城市是随国家的诞生,以作为奴隶制国家地域性统治据点——“都”的形式而出现的。由于夏初国家组织尚在草创中,仍保留了不少部落联盟组织的残余,此时的都邑大多也是部落联盟的聚落转化过来的。因此,当时人们聚居处所只有作为统治据点的“都”与一般居邑之别。前者实为统治阶级的城堡,后者则为分布在城堡外围广阔郊野的农业生产者的居里(“聚”),亦即都鄙之邑。卜辞常见有鄙邑记载,例如“大方伐□圖杆邑,庚寅雨自南。二”《,便是明证。《尔雅•释言》云:“里、邑也”,表明二字含义相通。《说文》:“里、居也,从田从土”,更明确地指出了为农业生产者聚居处。从“都”、“邑”(里)的实际含义,即可了解两者的差别,这正是奴隶社会都邑规划国野体制的反映。

随着阶级的产生,人群的居住生活自必出现相应的等级差别。“君子居国”、“小人狎于野”,即统治阶级居城,农业奴隶居野。显然,国野之别,既是聚居地域上的差异,同时又是居民的阶级成分的区别。从此,由原始社会转化过来的聚落,也随阶级划分而分化,作为统治据点的聚落则演进为“都”,而沦为农业奴隶的人所聚居的聚落便转变为在野的邑。《夏书》提及当时有“众”、“庶人”及“嗇夫”之称,前两者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后者为管理农业奴隶耕种的小官吏。可见夏代当应有为“众”、“庶人”所聚居的在野的邑了。这种邑的形制大概和《汉书•食货志》记载的里制相似。

经过夏及商初的发展,奴隶制国家组织日臻完善,都邑建设和规划体制渐趋严密,都邑规划水平也逐步提高。我们如以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屯殷墟,这三座按建设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前后期商都(大邑)的规模、规划结构、乃至城市设计技术等方面来对比权衡,便可看出其间的发展概貌。进入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都邑建设更取得前所未有重大成就。西周建国之初,为配合大规模封邦建国的政治要求,曾掀起了以周公营洛为代表的都邑建设高潮,进一步把奴隶社会的都邑规划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还制订了一套都邑建设和都邑规划的制度——营国制度,为建立其时各种族文化大融合的华夏文化系统之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这是周人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科学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延续三千多年的华夏城市规划体系传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对西周这一成就,是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