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以狭义言之,则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有其延续性,任何时代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有其渊源和流衍;因此必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任何时期任何一...
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以狭义言之,则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有其延续性,任何时代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有其渊源和流衍;因此必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任何时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又是特定的自然、民族、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又随着自然、民族、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必有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空间和地域差异。历史文化地理就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变化、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背景。
秦亡汉兴,学术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卢云《汉晋文化地理》的研究,认为西汉时代文化重心区域的分布格局,以武帝时代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文化重心地区仅局限于关东地区,即齐鲁周宋、河北西部和淮南吴越地区,这与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的文化重心地区基本吻合,显然是与文化渊源的传承有关。
后期,文化重心区域得以扩大和繁荣。由于京师长安文化机构的发展,官僚集团结构的变化,以及关东向关中的移民,使得三辅文化迅速发展。蜀地也由于循吏的文教,学术文化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汉前期齐鲁周宋地区的学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区域特色而言,齐鲁一带重经术,儒家文化盛行。不过内部仍稍有差异,如除了所持经学的差异之外,鲁国仅守经学,而齐地除经学外,黄老、纵横之学也相当发达;另外还有方士、谶纬之学。三晋地区自战国以来,法家与纵横家就最为发达。
西汉时代法家人物与主要法家著作基本上都出于三晋。此外,纵横长短之学也比较发达。西汉后期,经学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淮南与吴越地区以诗赋最为发达,其次是儒学、黄老学、阴阳五行学等。蜀地比较突出的,是文学、小学、黄老学等。三辅学术文化主要由东方传入,接受三晋法家与纵横家的学说,而极少接受儒家学说。三辅人士所著书籍中,六艺、诸子、诗赋、术数等都占有一定比例,此种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既有先秦时代传统因素的影响,又与当时的自然、社会与政治形势息息相关。
西汉时代的文化重心应在齐鲁及其周围地区,这一地区的学术文化发展在全国最为突出,代表着全国文化发展的主流,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发源地。西汉前期的黄老之学和武帝以后儒家学说之传播,均自齐鲁一带向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