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庙宇分布的历史变迁

北京城庙宇分布的历史变迁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929

标签:

摘要: 庙宇在老北京城地域空间上占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老人们讲:在北京旧城城圈(即二环路)内,无论你站在何处,以你所站的地方为圆心,以一百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圈,或多或少你总能发现一座寺庙。这当然是极而言之的话,然而确能说明老北京城里庙宇之多绝不亚于欧洲国家...

庙宇在老北京城地域空间上占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老人们讲:在北京旧城城圈(即二环路)内,无论你站在何处,以你所站的地方为圆心,以一百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圈,或多或少你总能发现一座寺庙。这当然是极而言之的话,然而确能说明老北京城里庙宇之多绝不亚于欧洲国家城市内教堂的数目。

我们在这里使用“庙宇”一词,不是仅限于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的狭义理解,而是一个宽泛的含义,即用以泛指过去时代属于儒、释、道、回、萨满、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特定的崇祀仪礼建筑场地,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祭祀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宗教”也不是现代西方人思维中的概念,老北京城的宗教没有现代西方国家严格的对教派的界定、信仰的限制和排他性,而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景观,它们融人老北京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以特殊的功能构成北京城市职能建筑地域结构的一部分。

庙宇作为城市地理景观的一个实体,在北京这座帝王之都的发展演进中,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是一个专制皇权政体延续两千年之久的社会,中国尽管没有国教,但是佛教道教都曾作为王朝时代的精神支柱,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和利用,得到过特殊的地位。中国人的生活是一个崇尚道德、讲究仪礼的社会,对民间习俗的重视和地方神祇的崇拜远大于宗教信仰,作为过去时代中国老百姓祭祀、礼仪的场所,老北京城的庙宇,在历史上曾影响着北京城市社会的发展,参与北京城市社会的运作,并塑造了老北京城市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教育、市民意识与文化景观。今天,文化和宗教的交流,在世界各地造就了多信仰的社会。

许多现代化国家正在努力使不同的宗教融人当地社会,所有的宗教一律平等,都能履行各自的宗教义务,又能促进社会的安定与进步。从这些方面来说,昔日的北京城提供了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各种宗教融人同一社会的杰出样板。因此,需要对老北京城的庙宇分布与民间社会做深人的研究。研究老北京城内庙宇地域分布的历史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北京城市宗教与京城的政治结构、城市规划、经济方式、民族和人口的迁移与分布、文化风尚等相关因素的整合与互动问题。

金太祖初陷辽南京,按宋金协议归还宋朝,旋又夺回,改称燕京。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迁都燕京,扩城以作新都,称中都大兴府。“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不仅在中都城内外广兴寺庙,而且在西山敕建“燕京八院”以为崇祀游幸之所。金中都寺庙集中在城内东北部,因辽、金都城位于明、清北京城的西南,所以为明北京城内城西南隅和外城西半部的寺庙分布奠定了基础。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