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

战国时期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5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802

标签:

摘要: 战国时期开始,金属农具的普遍推广,使种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说:“铁促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战国中期开始各国竞相变法,主要是大力发展农耕生产,扩大耕地面积。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辟草莱”,奖励垦荒,农作耕地成...

战国时期开始,金属农具的普遍推广,使种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说:“铁促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战国中期开始各国竞相变法,主要是大力发展农耕生产,扩大耕地面积。秦孝公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辟草莱”,奖励垦荒,农作耕地成片扩展;齐国在春秋时因地近海,“少五谷而人民寡”,以后齐桓公用管仲为相,大力发展农耕,“实圹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赡于君。”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农田大辟,“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其他诸夏诸国也都先后大力发展农耕业,原称杂居在中原地区的戎、狄、夷也被华夏族同化进人农业社会。黄河流域以农耕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已基本确立,而北方草原地区民族仍然继续从事传统的畜牧业,于是出现了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区域地理的划分,大致上反映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地理区域。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战国以来已成为农耕区了。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黄河均在其范围内。但关中盆地自周秦经营以来,已是“沃野千里”,“好稼穑,殖五谷”的农耕区,只是其北面的泾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带,即西汉时代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地区,春秋以来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是一片以“畜牧为天下饶”著称的畜牧区。秦始皇时著名的乌氏倮即在泾水上游一带从事畜牧业致富,并以此封君。

西汉时代“六郡良家子”娴于骑术,即因西河、上郡、安定、北地、天水、陇西六郡多产良马之故。所以从山西全体而言,可以说是农牧交错区。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水耨,是比较落后的种植兼渔猎经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多 马、牛、羊、旎裘、筋角”的畜牧区。龙门即今山陕间的禹门口所在的龙门山,其北为黄河山陕峡谷流域,河西为陕北高原,河东为山西高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 战国时赵武灵王虽破林胡、楼烦,筑长城,与匈奴为界,而林胡、楼烦故地,仍以畜牧为主。晋西北地区“不事农商”,“屈产之乘”,为春秋以来的名马。汾河中游的杨县和平阳介于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故能“陈掾其间,得所欲”。《索隐》云:“陈掾犹经营驰逐也。”碣石指河北昌黎碣石山,为燕国之地。燕昭王时击破东胡,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以拒东胡。燕国基本上以农耕为主,而东胡系的夫余、乌桓则以畜牧狩猎经济为主。

今天在燕秦长城遗址沿线的古城堡中出土了一批与中原形制相同的铁制农具,可见当时东北农牧分界,大致在燕秦长城以北一线。黄河上游青海湖以东的河湟地区,战国以来即为以射猎为主要产业的羌人所居;河西走廊在西汉武帝以前是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牧地,都不是农耕区。

综上所述,可知从战国至西汉初年,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经陕北,陇 东泾、渭、北洛河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存在着一条农牧的分界线。此线以北并非绝无种植业, 如匈奴、羌人均有少量旱作农业;此线以南也不是绝无牧业,汉代中原地区的富豪之家,也有“多其牛羊”的,然在整个经济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至于新疆地区,在天山南北绿洲中很早有了种植业,而在沙漠草原地带则以牧业为主,但在其本区内部以及东部地区均为荒漠所隔,所以可以姑置不论。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