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燕下都城的主要功能分区

战国时期燕下都城的主要功能分区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428

标签:

摘要: 燕下都采取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综合区为组合分区(或规划结构单元)来进行分区规划的。 按功能划分,就现在已知的,可分为宫廷(包括宗庙、社稷)、官署、官府手工作坊、贵族府邸、陵墓、市、民营手工作坊、一般居里以及城防等分运。本封建城市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双重职能,根据功能...

燕下都采取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综合区为组合分区(或规划结构单元)来进行分区规划的。

按功能划分,就现在已知的,可分为宫廷(包括宗庙、社稷)、官署、官府手工作坊、贵族府邸、陵墓、市、民营手工作坊、一般居里以及城防等分运。本封建城市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双重职能,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性质,分别结合而为以宫为主体的政治活动综合区,以及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整个城市便是由以相关功能分区为基础的两大综合区组合而成的。由于下都是国都城,当以政治职能为主导,换言之,即是以政治活动综合区为主体,故总体规划采取了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以体现城之主导职能。

下都虽建有外廓,有如前述,此廓并不具备经济职能,仅供城防之需而已。因之,两大综合区只能聚集在内城(东城),本城廓分工规划概念,划城北作政治活动综合区,城南充经济活动综合区,从而形成市南宫北的规划格局。

下面拟就燕下都城的一些主要功能分区规划,逐一加以探讨。

宫廷区

从考古发掘所揭示的宫廷区布置情况看,此区实由三个不同功能的小区所组成。

3号古河道以北,隔墙以南,这个地带是宫廷区的第一小区。位于城之南北中轴线上的武阳台,当是此小区的主体建筑。从此台形制、规模及其规划位置,可以看出此小区应是“朝”,其东、西两组建筑,即路家台一组和老爷庙一组,基本上呈对称地分布在武阳台东西两侧,当是武阳台这个主体建筑的附属建筑群。这两组建筑基址遗物中,并未发现与生活有关的遗物,也没有发现有贮物的窖穴等。这个现象启示我们,这些从属于武阳台的建筑,可能是宗庙、社稷、宫署之类的建筑物。

宫廷区的第二小区,位于隔墙以北,2号古河道以南地带。中轴线上之望景台和张公台,便是此区的主体建筑。这应是寝宫区。因考古发掘在小平台西侧建筑基址中查出了陶井(窖),其中有牛、羊、鸡等骨骼,尚有陶豆、尊,尤以残豆为多。此外,这些遗址的文化遗存中,除建筑材料较多,还发现陶豆、尊、盆、罐及玉饰残片,这些都是生活用品,更为论证此区建筑性质,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推测这些建筑应为日常居住的寝宫,疑望景台可能为王的路寝,张公台可能为后的正寝。

宫廷区的第三小区,即北垣外以老姆台为主体的地段。此区除老姆台东北160m处有一处建筑遗址外,未见其他建筑遗址。这小区是什么性质?目前还缺乏考古资料来论证,文献也无从稽考。我们就下都城整个宫廷区布局来推测,北垣外这部分很可能为宫廷园囿区。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些国都,多在城外辟园囿,构筑高台建筑,看来燕下都北垣外之老姆台大概亦属这类建筑。此台所处的北垣以北,北易水以南的地带,纵横达数公里,以此充作园囿,还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

这三个小区是个有机统一整体,以武阳台为主体的第一小区,便是这一整体的主干。凭借城的南北中轴线,将其他两个小区的高台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以武阳台为首的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庞大宫廷建筑群。

分析燕下都宫廷区规划,我们还可进一步看出,它不仅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而且内部布局也是按传统的前朝后寝之制设计的。

手工作坊区

下都手工业有官营,也有民营的。官营手工作坊规模大,作坊区分布亦较广。民营手工业仅在东城西南隅一般居民区内发现有点迹象。例如西贯城附近居住遗址中,有较多的兽骨和骨笄等,可能这里曾有民营制骨作坊。目前尚未找到较有规模的民营作坊,现在考古发掘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基本上都属官营。

冶铁业是下都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作坊规模最为可观。已查出的三处冶铁作坊遗址,两处各为9万m2,一处竟达17万m2。兵器工业是目前已知的下都第二大工业,作坊规模亦颇庞大,大的可达14万m2。烧陶业及制骨业可列为第三位,作坊遗址均达3万mm2。规模最小的为铸钱作坊,其遗址亦有8000mm2。从这些作坊遗址的占地面积,即可概见当时下都官府作坊的生产规模。

官府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宫廷区西北2号古河道南岸,以及宫廷区以南3号古河道两岸两处地带。这样布置,既可充分利用河道航运之便及解决生产用水,也有利于官府管理。从一些迹象看,民营手工业作坊,很可能穿插在城西南隅居住区内。这类作坊事实上既是个体手工业生产者的工场,也是他们的住所。

从各类手工作坊遗址分布情况看,它们都是按生产专业化要求来分区规划的。不仅如此,而且在分区配置上,还体现了相关专业之间生产的有机联系性。

考察兵器与铸铁作坊的分布,我们尚可发现,这两种军事工业的原料与加工作坊实系分组规划的。一组在隔墙与3号古河道以南地带,另一组则布置在隔墙与3号古河道以北的宫廷区西北隅。这样分组规划方式,充分体现了城防战备要求。宫廷区是保卫重点,故除建置坚强工事外,又配上了一组兵工生产作坊区,更进一步提高了宫廷区的防御能力。

居住区

燕下都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东城3号古河道以南地带。现在考古勘探查出的东城居住遗址,多在城之西南隅,今沈村及贯城一带。此外,东城之东南隅今于坻村西以及城中部今郎井庄西临3号古河道南岸,都发现有居住遗址。今东沈村东和西贯城西两处遗址中,还发现有西周遗物,看来这带地域西周时就曾开发了。

就一些居住址的出土遗物而言,城西南隅沈村贯城遗址,出土遗物只见豆、盘、罐、鬲、釜等生活用器,未见筒瓦、板瓦、瓦当之类建筑材料,显然这带遗址当属一般居民区。东城东南隅于抵村西的居住遗址,其出土遗物中却有颇多的绳纹板瓦和筒瓦,可能这里为达官府第区。城中部郎井村西北遗址,其文化遗存中除有居住址中常见的遗物外,尚有不少的绳纹板瓦、筒瓦及半瓦当。这里毗邻宫禁,且居城之中轴线上,疑这带可能为王室贵族府邸区。

西城仅发现两处居住遗址,一在西沈村北,规模颇大,遗址面积达24万mm2。文化堆积层较厚,出土遗物主要有豆、盘、鬲、罐等生活用具及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另一处在燕子村东北,规模较小,文化堆积层也薄,出土仅有豆、盘、鬲。这两处战国遗址,都曾采集到兵器等遗物。这个现象表明,此二处均非一般居民区,应是驻军戍所。其中沈村北一处,很可能为驻军官署所在。

按照上述,东城西南隅应为被统治阶级居住区,而城之中部及东南隅当是统治阶级居住区。显然,下都仍是遵循传统的分阶级组织聚居的体制来规划居住区的。虽然如此,但下都居住区布局似已有突破旧礼制秩序强调方位尊卑观念的趋势。达官府第区却与一般居住区同处于城隅卑位,这个迹象是值得注意的。

城防区

燕下都规划很重视城防,故整个城市采取了一系列城防措施。城之南北两面以易水作天然屏障,并加筑了城垣。城西则建外廓,驻屯重兵,以护全城。东城当交通要冲,为城市本体所在,防范尤为严密。除有护城河及城垣外,更于要害处构筑高台建筑,以为城防制高点,从而提高防御能力。例如东垣北段近I号门北,有高台遗址突出城垣外,台上散布有瓦片及红烧土,表明台上原当有建筑物,以为驻军戍所以保卫城门。北垣东段也有类似高台遗址。距隔墙I号门址约700m处,尚有一高台,即朱家台,台址突出城基外,台上原来也有建筑物可以驻军。此台与上述二台均在东城东北隅,构成一组品字形的防护高垒,这带是近宫要地,所以三台在城防上更具有重要地位。

外廓(西城)是全城的城防区,考古发掘情况除表明可供驻军外,还未发现其他可供探索的线索。从全局上看,城廓原为一体,驻兵结集在外廓,以此作为全城城防区,确是强化城防机动战斗力,提高整个城防体系防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城门是城防上的一点弱点。从前述情况看,下都规划已注意及此,故对城门设置控制极严,形成城大而城门少的特殊现象。

综合上述,可见我们研究下都城防区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外廓一隅,而应联系整个城市总体,去考察它的各个方面防御设施,把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庶几方可体会下都城市的这一规划特色。

下都市在何处?文献无可稽考,考古勘探亦未发现市场遗址。不过下都建设集中在东城,西城仅供驻军,故市当在东城,这是无庸质疑的。权衡东城规划全局,只有城西南一带为一般居民区,且此处有民间手工作坊存在的迹象。这类手工业者本属“工肆之人”,他们居必近市,且这带近城南门,有中易水航运之便,利于货物集散,故设市于此是较为适宜的,推测市场区可能即在这个地段内。

陵墓区

此区布置在东城内西北隅,由于3号古河道及隔墙横穿此区,致此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即“虚粮冢”小区及“九女台”小区。“虚粮冢”小区墓地较大,葬有十三座墓。诸墓排列整齐,封土高大。钻探发现墓构造复杂,夯筑坚实。墓内有红烧土、木炭层、蚌壳层,可防盗、防腐、防潮。

“九女台”小区,墓葬排列亦整齐,形制较小,但构造与“虚粮冢”相似。由于战争频繁,春秋战国时代有些陵墓多置于国都城内,以资防护,亦便于祭扫,这两小区的墓,考古工作者推断为战国时代的墓葬。就墓的形制、构造来分析,应为燕王及王室陵墓。因而置于城内,以防战争破坏。

上面就下都城的分区规划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可能还有未发现的新分区,有待考古工作继续探求。从已论及的分区而言,有的分区亦须进一步查明,如市场区。有的分区虽有迹象,个中详情还欠明确,如民间手工作坊区。这些,都是研究燕下都城市规划所亟待解决的。我们希望考古工作能有新进展,为进一步探索创造条件。

中国历史地图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