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丝织 宋朝时期 元朝时期 明朝时期 新兴纺织 相关链接 纺织是封建社会传统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而传统丝织及新兴之棉织又是这部门的两大支柱。 传统丝织 宋朝时期 丝织业在后期封建社会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四大丝织中心——江浙、四川、河北...
纺织是封建社会传统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而传统丝织及新兴之棉织又是这部门的两大支柱。
传统丝织
宋朝时期
丝织业在后期封建社会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四大丝织中心——江浙、四川、河北及京东,因宋金战争影响,河北及京东曾一度衰落,但金中期以来又渐恢复,产量亦可观。南宋统治区内,四川丝织业继续在发展,南宋初曾在川置官府工场,织造绫锦。民间丝织业尤为繁荣,川中丝产品多出自民间机户。江浙丝织业更是繁荣。我们从南宋绍兴年间东南各路岁起各种丝织品的统计数字,即可证实。当时江南东路达680000匹,居东南之首,次为浙西645700匹,再次为浙东607000匹。东南各路总数为3080000匹,而此三路却占总数的62%强,显见产量之高,发展之速。此三路不仅产量大,质量亦较北宋时又有提高。
元朝时期
元代因外贸发达,更促进了丝织业发展,产地布遍南北,产量亦跃上了新台阶。当时大都、杭州、建康、庆元(宁波)、镇江、成都,都是丝织业中心,其中尤以大都和杭州最为主要。元代以来,机织与原料分化更显。农户以育蚕、缫丝为度,故元代租赋由绢帛改为丝料。机织之业则专属“机户”“织帛之家”)。据《元史•食货志》记载,政府丝料收入日增,表明丝产量在不断增长,也体现了丝织业愈来愈发达,故原料需求更多。譬如大都,日输入丝多达千余车。元代丝织业分工颇细,品种也多,除供国内市场外,大量用来出口,畅销东、西洋、中亚及欧洲。
明朝时期
丝织业是明代手工业中发展最快,成效最显的行业之一。分布地域之广阔,技术水平之精湛,生产规模之扩展,均属空前。江南乃明代主要丝织业基地,当时湖州盛产丝,苏州是丝织中心,“郡城之东,皆习机业”。所属嘉定、太仓诸县,更是机抒之声,彻夜不息。吴江县丝织业的发展,尤为典型。明初开始渐习机业,成化以后,从业者日众,技艺日精,盛泽、黄溪一带数十里居民尽逐丝绸之利,竟出现了闻名遐迩之丝绸专业大镇——盛泽镇。除江南外,四川、山西、云南、福建、广东等地亦以丝织驰名,发展亦快,更不乏名优产品。如四川之“蜀锦”、广东之“牛郎绸”、云南之“海缎”等,都是畅销中外的精品。由于丝织业之大发展,不仅生产工具也随之又有新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织锦、克丝、刺绣等相关工艺的发展。如萁时的蜀锦,以及吴中之克丝、顾绣等,都是一代工艺之精华。
新兴纺织
南宋时棉织已渐形成一个新兴纺织专业,元代有所发展,至明发展更为迅速,棉织业几遍及全国,产量大,质量亦高,南北都有新品种、名优产品,成为当时纺织业之又一主力军。江南太湖流域是明代棉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随后各省极力倡导棉织业,湖广、四川、江西、山东、河北、陕西等省,棉织业都有较大发展。如湖北武昌、孝感,山西太原、榆次,陕西高陵、富平,河南鄢陵,四川成都、内江,河北藁城、肃宁等地,都是其时棉布的重要产地。各地棉布产量颇大,质量亦较高,如孝感布、鄢陵布等都是一时名产品。在全国各地名产品中,松江布一直居首选地位。
明代重视改进棉织业生产工具,轧花、弹花、纺纱、织布等各工序之机具均有改进,并不少创新,工效一般可提高数倍。明末松江市上出售之织机,即达七、八种之多,生产工具的改革,对促进棉织业之空前发展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的。
纺织业除丝、棉外,毛、麻纺织亦有发展。西安、兰州之毛毯,中原之麻布,均为一时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