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相关链接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关内移民进人东北后,不仅辛勤劳作,开垦荒地,扩大了土地耕作面积,而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是东北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初东北,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地区仍为少数...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关内移民进人东北后,不仅辛勤劳作,开垦荒地,扩大了土地耕作面积,而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是东北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初东北,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地区仍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他们“向习游牧,不讲农桑”,农业生产极为落后,基本停留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如,宁古塔地区皆用“火田法”,即烧荒播种后,听其自然生长,既不施月巴,也不锄草。汉族移民到来以后,新的生产技术和工具逐步引入,原先落后的耕种技术随之被淘汰。至清末,先进的休闲、轮作法在东北已普遍运用,“若沙碱地则用休闲法,每年耕作一分,休闲一分。至轮作法最为普遍,即高粱、谷子、黄豆之类,每三年轮种一次,又名翻茬,为与获巷互相轮种也”。《满洲发达史》亦载:山东人“先于冬期,放火燃去丰草,以待春回,即开始种植。第一年种荞麦,第二年即可以种高粱、谷子,其顺序大率如此”。
汉族移民也把关内的铁犁、锄、镰、铁钯、铁镐、石滚子、碾子、磨盘、风车、扬锨、木杈等生产工具带人东北,到民国时期笨重的镐头、直杠犁、二牛抬杠犁等老旧的农具已逐渐被淘汰,出现了木犁和轻便的锄头。在汉族移民的影响下,当地土著民族也学会了这些工具的使用。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广大移民不仅将荒野开辟成良田,而且将中原地区的作物品种带人东北。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农业开发较晚,农作物种类比较少,除了少数耐寒作物外,其他作物很少种植。清末以来,随着关内移民的大量迁人,中原很多农作物被带人东北,东北地区的作物种类和作物品种日益丰富。例如,玉米在东北的种植、传播就与汉族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代时,“东北没有玉米,清前期才逐渐引种到奉天、吉林,直至道光年间,仍被视为鲜品,由官府沤粉充贡”。可见,清中叶以前,东北玉米的种植数量是非常少的,种植区域也是很有限的。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的移民逐渐增多移民熟悉玉米种植技术,而且吃惯了玉米食品,故多种之”。因此,玉米的种植区域迅速扩大,玉米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五大粮食作物之一。而玉米在东北的传播路线,也是由南向北,即从东北南部的奉天渐进于北部吉黑地区,这与关内移民进人东北地区的进程是一致的。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包括蔬菜瓜果在内,都已引人东北。光绪十七年开始修纂的《吉林通志》所载植物中,谷属计23种,蔬属计42种,瓜属计9种。民国八年修纂的《黑龙江志稿》所载植物中,作物品种又有新的增加,谷属计28种,蔬属计42种,草属计39种,瓜属计10种,果属计34种。不仅旱地作物门类齐全,而且由南至北,开始引种和推广水稻、旱稻。光绪前期,吉林已有记载说,稻“初来自奉天,近则种者甚多,惟出伊通河一带所出为佳”。到清末民初,黑龙江巴彦、呼兰、汤原等地也相继种稻。巴彦漂河东岸有水稻,呼兰河西岸有旱稻。汤原沿江一带的粳稻(旱稻),“其为食用不减二湖之稻”。可见,移民进入东北的过程,实际也是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向关外,特别是向吉黑两省传播的过程。移民的到来,不论在生产工具,还是耕作技术方面,乃至作物的品种,都使得当地原有的落后状态得到大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