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汉末大动乱,至三国时略有缓和。西晋初曾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可惜为时不久,便发生“八王之乱”,揭开了再次大动乱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是十六国的割据纷争以及南北朝的对峙。延绵不断的战祸,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从而形成经济大波动的高潮。在这长达二百余年的动乱中,其间虽也有...
东汉末大动乱,至三国时略有缓和。西晋初曾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可惜为时不久,便发生“八王之乱”,揭开了再次大动乱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是十六国的割据纷争以及南北朝的对峙。延绵不断的战祸,加之自然灾害的侵袭,从而形成经济大波动的高潮。在这长达二百余年的动乱中,其间虽也有局部的短暂稍安的间歇,可是社会经济刚稍事恢复,又为战火所摧毁。南方纵较北方稳定些,但也遭到过战争的破坏。所以,这次经济大波动,不仅波及面广,而且持续时间也长,其影响较之东汉末的大波动更为强烈。以往经济最发达的关中及关东地区,经营这番大波动的毁灭性打击,社会经济更加衰退。人口大量南流,城乡遭到重大破坏。江南因战争较少,社会生产较为稳定,加之北方人口大量迁入,故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形成了北方经济日益萎缩,南方经济渐趋繁荣,全国经济重心已明显呈南移之势。这便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总的演变形势。
西晋承三国经营基础,开国后即极力发展农业。首先废除屯田制,田客大多转为国家编户。政府颁布占田、课田及户调办法,以调整土地制度,改革生产关系及减轻租赋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更大事推行劝农桑政策,并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以达到增产要求。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新的进展,而致出现晋初的繁荣盛况。但好景不长,又发生了“八王之乱”。
十六国时期是战祸连年,空前大混乱的年代。但有些小朝廷亦深知农业的重要性。为巩固其一方统治,也不得不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以达到安定后方,足食强兵的企求。
北魏很重视农业。从中央到地方,都讲求水利建设。尤其北魏中期以来,发展水利,开垦荒田,更是不遗余力。后继之北齐、北周亦重水利建设。
其次,北魏对农业生产技术也很重视。现传世的《齐民要术》一书,即足以概见其时精耕细作的生产经验,以及精心培育的田间管理经验。
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并抑制土地兼并之风,北魏统治者曾改革土地制度和整顿户籍,大力推行均田及立三长之制,以改进生产关系,从而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均田制及三长制,为北齐、北周所继承,不过均田制已有所调整。
晋室东渡,大量人口亦南流,为开发江南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也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积极促进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土地使用价值亦陡增。豪门权贵大事“封略山湖”,抢占官田,出现了化公为私的土地兼并之风。直至南朝,愈演愈烈。这样的土地兼并形式,客观上反而可以推动江南农业的发展。
东晋及南朝统治者一般都较重视水利,尤以宋朝为最。凡陂可复,有田可垦,无不尽力为之。由于统治者重视,故宋朝各地都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开垦田地亦多,对赛展江南的农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南齐对水利无什建树。南梁虽不断兴修水利,开垦田地,但规模有限。陈则无暇及此了。
南方以种水稻为主,但旱地则提倡种麦及其他旱地作物,耕种技术亦与《齐民要术》所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