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州的幅员和数目

历史时期州的幅员和数目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3828

标签:

摘要: 州本来是水中高地的意思,战国时人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将天下划为九州,写成《禹贡》这篇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后来《周礼》、《吕氏春秋》也都提出各自的九州区划。但这些区划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才真正把州当成监察区的名称。当时分全国为13刺史部(另外三辅...

州本来是水中高地的意思,战国时人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将天下划为九州,写成《禹贡》这篇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后来《周礼》、《吕氏春秋》也都提出各自的九州区划。但这些区划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才真正把州当成监察区的名称。当时分全国为13刺史部(另外三辅、三河与弘农郡由司隶校尉监察,见第三章所述),其中11部以州为通名,如冀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等等,所以俗称13州。州名来自《禹贡》和《职方》,因这两篇都是儒家的经典,两篇著作的州名大部分相重,而略有出人,正好提供了11个互不相重的州名。其中《禹贡》有2个州名雍州和梁州,分别被改成凉州和益州。

汉武帝时候的13州,地域十分广阔。北方的州略当今半省、一省之地,南方的州可抵今两三省、三四省之地。除了朔方刺史部被并人并州刺史部以外,其余12州的幅员大致由东汉继承下去,司隶校尉亦正式领一部,同时交趾刺史部又改名为交州,所以习称仍为13州。到灵帝中平以后,13州部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献帝兴平元年又分凉州河西地为雍州,成14州之势。建安十八年曹操弄权,“并十四州又为九州”。曹丕称帝又复14州之制,但将凉州与雍州之名互易。故三国时期州的幅员和数目与东汉末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有一点特别,即魏、吴两国都设荆、扬二州。但是魏的荆、扬二州只具象征性意义,仅占原二州地域一小部分而已。与此同时,司隶校尉部又改称司州。三国末期,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吴又分交州为广州。西晋代魏,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州置宁州,分幽州为平州。故平吴统一后,州的数目增加到19,幅员比起东汉来已明显缩小。

三国时人称州为“万里之州”,虽是以辖郡数目为说,但在当时州的地域也确有地广万里者,如南方的荆、扬、益、交四州就是。西晋的州,幅员已有所缩减,但依然地域辽阔。东晋十六国以至南北朝以后,州的数目大幅度增加,幅员急剧减小。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如上一章已经提到的为报功酬庸而因人设州,又有因侨置需要而置州,还有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使州置于割治无常的状态。如《宋书•何尚之传》载:“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至是并分,欲以削臣下之权,而荆、扬并因此虚耗。尚之建言复合二州,上不许。”不许的原因就是以巩固皇权为要务,而荆、扬二州经济受影响,倒在其次。

当然,州的幅员的缩小,有时也和郡一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为治安需要,或为管理方便而逐渐划小,并非都是因人设州。《北史》载:“大乘贼乱之后,诏(元)洪超持节兼黄门侍郎,绥慰冀部。还,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指州治)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南北朝后期,州的数目膨胀到二三百之多,州的幅员就只有数百里见方的狭小范围了。历代高层政区的变迁以州最为剧烈,所以到隋代就只好下降为统县政区,至元代,则更降至县级政区的水平了。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