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与域外周边各国的交通开始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好几个世纪。但早期的交往掺杂了许多传说成分,难以确信。比较可靠的史实是从西汉开始的。中国疆域西、北两面连接大陆,东南两面濒临大海,决定了域外交通的陆路和海路两道。 中国陆上域外交通路线开辟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
中国与域外周边各国的交通开始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好几个世纪。但早期的交往掺杂了许多传说成分,难以确信。比较可靠的史实是从西汉开始的。中国疆域西、北两面连接大陆,东南两面濒临大海,决定了域外交通的陆路和海路两道。
中国陆上域外交通路线开辟正式确立于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域指今甘肃敦煌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的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指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中亚的中西 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秦汉以前中国西北部边区的民族由东向 西迁徙,就为开辟东西方交通道路作出了贡献。公元前2世纪,匈奴势力扩展,向西侵占了西域大片土地,掠夺人口,同时骚扰西汉边境。汉武帝为了联络阿姆河流 域的大月氏袭击匈奴右侧,即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道路。由于以后中国内地的丝绸由此运往西域,故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北攻匈奴取伊吾(今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后又与匈奴多次争夺伊吾地,最终迫使匈奴西迁。于是东汉又开辟了新北道,即 从敦煌出发,经伊吾、高昌壁(今吐鲁番东)、车师前部交河城(今吐鲁番),经焉耆至龟兹与原北道合,再西行至疏勒。此三道即《三国志•魏志•乌丸传》裴松之注引 《魏略》所谓南、中、新三道。其中道即西汉时北道,其新道即东汉之新北道。
魏晋时通西域三道又有变化。据《隋书•裴矩传》记载,从敦煌至于西海,凡三道:南道即傍昆仑山北麓的汉魏时南道,中道即《魏略》的新道,而北道则为新辟天 山北路的一道,即由敦煌经伊吾、蒲类海(今巴里坤湖),通过天山北麓,渡北流河水 (今伊犁河、吹河),至拂林(东罗马),以至西海(今地中海)。这条新辟的新道对罗 马帝国意义重大。公元1一2世纪罗马帝国曾因安息的阻挠,断绝了丝绸的来源。
近年来在中国境内的甘肃武威、敦煌,新疆的古楼兰、民丰北的尼雅遗址、吐鲁番、库车、拜城、巴楚等地,以及中亚各地、埃及、叙利亚等处,都出土过中国的丝绸 织品,足见当时中西陆路交通在促进东西方丝绸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通往域外的陆路交通线是由西南通往印度的陆道,即川滇缅印道。大致从四川成都出发,通过川西平原,由崎岖山路经雅安、西昌,渡金沙江,经云南大理、保山、腾冲一带,进入缅甸境内伊洛瓦底江上游,越过亲敦江 和那加山脉,到阿萨姆,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到印度平原或由伊洛瓦底江出海至印度。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大夏看到蜀布和邛杖,以及印度孔雀王朝(前321—前185年)时著作《政事论》来推测,这条西南丝绸之路的开创实早于西北丝绸之路。
另外还有两条从中国西部内陆去西域和南亚的陆道。一条是从青海西宁一带湟中地区出发,经柴达木盆地南缘,越过阿尔金山脉,去新疆的于阗,从于阗循传统 的丝绸之路通往西域。这条青海道始于何时 尚不清楚。不过有明确记载则始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魏书•吐谷浑传、西域传》记载,该年北魏败吐谷浑,在魏军的追击下,慕利延从青海湖走白兰,驱其部落渡流沙,进人于阗。自后由青海道往来于西域的记载不少,这是因为东晋南北朝分裂时期,河西走廊交通受阻时,往往取青海道。
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宋云西行,即由青海道越葱岭至阿富汗、印度。西魏时印度僧阇那崛多经葱岭及于阗,经吐谷浑境至鄯州,走的也是青海道。西域与南朝政权的交通,因北朝的阻隔,不走河西走廊,也多自敦煌以西即折而进人 吐谷浑境,从川北进人益州。隋唐统一,此道仍通行,唯河西走廊畅行,青海道逐渐衰落。另一条是从上一条分出的,自青海经西藏、尼泊尔至印度道。自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与吐蕃弃宗弄赞联姻后,三四十年间,唐蕃交通十分频繁。当时中国去印度多舍中亚道,而走吐谷浑、吐蕃、尼波罗至天竺道。王玄策出使印度即走此道。因为这条道去印度较中亚道近便,大致从拉萨渡雅鲁藏布江,走浪卡、江孜、拉孜、定日、聂拉木,至加德满都,再由加德满都进人印度。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载,通过这条道路去印度的有玄照、道生、道方等法师。
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而陆上丝绸之路时受政治形势阻隔,而且 长途跋涉,荒漠流沙,备尝艰险,故渐趋衰落。时有使者往来,基本上皆由上述数道,无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