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朝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北延

辽、金、元朝时期北部农牧交错区北延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125

标签:

摘要: 《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 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这是当时一条基本的农牧分界线。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密切交往,农牧交错地带呈现了向北延伸的迹象7世...

《辽史•营卫志》称:“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 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这是当时一条基本的农牧分界线。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密切交往,农牧交错地带呈现了向北延伸的迹象7世纪末移居夏州一带的党项族,至10世纪建立了西夏政权。

11世纪拓地东有鄂尔多斯高原,西有河西走廊,北抵大漠,南以横山与北宋接界。党项族原是“衣皮毛,事畜牧”的牧业民族。以其统治地区的自然条件而言,畜牧业仍占统治地位。但其境汉人则多从事农耕,在今陕西米脂、佳县一带,“良田不啻一二万顷”,是西夏国的粮仓。在银川平原利用汉唐旧渠,在河西走廊甘、凉等州利用祁连山雪水进行灌溉,开辟农田,都有一定的规模。元代治理黄河时曾请原西夏的水工参加,可见水利技术的高明。

契丹原从事畜牧和狩猎,《辽史•食货志》:“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也。”以后在汉文化影响下,在汉唐以来传统的塞外地区,从事粗放的农耕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辽本土今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10世纪开始契丹就将战争中俘掠来的汉人和灭渤海国迫迁来的渤海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农耕,使这块草原地带初次有了种植业。据研究,大致上开辟了90〜100万亩农田。其他如在医巫闾山北端今辽宁阜新市一带,也有了农田开发。不过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都是草原上的插花地,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有大片农田连在一起。以后又向北推进至今克鲁伦河、海拉尔河和呼伦贝尔草原,形成传统农耕区外的半农半牧区。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继承了这种局面,并将种植业发展到了洮儿河、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上京路出土的金代农具种类齐备,主要集中在上京会宁府及其周围地区,说明这里是金源地内农业生产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与辽代相比,金代农耕区向北推进至嫩江支流乌裕尔河流域,形成金代农耕垦殖的北界。大兴安岭则开始成为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之间的天然农牧分界线。

元代蒙古族入居中原,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和蒙古军队马匹的需要,曾将所占不少农田返耕还牧,辟为牧马地。不过元代在北边曾发展过种植业,如在 陕北、河西、陇右开辟屯田,在新疆地区吉木萨尔、且末、巴里坤、和田、喀什等地也有新辟的屯田。最北的还将屯田推行至今蒙古共和国的鄂尔浑河上游的和林一带和阿尔泰山东侧的称海地区,规模不小,是岭北地区的重要农垦区,但农田均属零星分布,与牧地交错相处,是在一片广漠草原上的零星插花地。

总之,在辽金元三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居中原后,虽然在传统的中原农耕区内开辟了不少牧地,但同时由于受汉化的影响和生活上的需要,在原来的传统畜牧区内也开辟了零星农耕地,形成了塞外辽阔的农牧交错区,这是北方民族入居中原后出现的一种特殊景观。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 什么是地理编码
  • 封建社会选择城址的要点
  • 也门基本概况
  • 中国疆域变迁的外来因素
  • 无线电测向设备的使用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