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20年来,尽管我国地图收藏发展速度很快,但无论是从参与人数,还是价值发掘、投资前景上,仍属于极具潜力的发展时期。随着收藏市场的整体升温,人们对其科学、历史、社会、艺术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地图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连,都会引起更多人对地图的关注,民间地图收藏的...
近20年来,尽管我国地图收藏发展速度很快,但无论是从参与人数,还是价值发掘、投资前景上,仍属于极具潜力的发展时期。随着收藏市场的整体升温,人们对其科学、历史、社会、艺术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地图与人们生活的紧密相连,都会引起更多人对地图的关注,民间地图收藏的前景十分看好,主要有如下表现:
国家和社会需要民间地图收藏的进一步发展。前面已经讲过,民间地图收藏作为国家馆藏的补充,其作用已经逐渐显现,但还远远不够。客观上说,老地图以纸品居多,由于战争、保存不当等原因,存世量极为有限,很大程度上又散落于民间。舆图可以让我们看到尘封的历史,通过不同时期历史上的老地图,可以把脱节或忘却的历史重新发掘和连接起来。这往往能有其他文字和书籍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收藏弥补国藏之不足,这一作用将是地图收藏的长期理念。
地图收藏爱好者对其社会、历史、艺术、经济价值的研究和挖掘才刚刚开始。无论是他们组织研究的专题文章、谜团破解,还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作用,仍然潜力巨大,这也是推动地图收藏事业发展的动力。
老地图的投资潜力不可低估。十几年前的老地图价格与今天已不可同曰而语,就是近几年来的价格比较,也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如一张民国二年(1913年)版的《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在2004年北京中国书店的春拍上以8000元成交,而到了2007年秋拍时就升至2.2万元成交,3年时间翻了近3倍。又如前面提到过的一张1936年版《北京的历史地图》,在2004年的中国书店海王村国际拍卖公司秋拍中以20900元成交,到2009年嘉德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就提升到62700余元成交,5年时间翻了3倍以上。即使是在地摊或个体门店里,买一张普通的民国后期的北京(北平)城区图,也由五六年前的1000元左右,上升到3000元左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上升的趋势仍然会持续下去。这种较高较快的经济回报,也会吸引不少投资者的关注。
着眼点后移将进一步引发收藏热。现在的地图收藏家,往往把眼光首先放在清代以前绘制的老、珍、稀地图上,其次是民国的。不少人对1949年后出版的各类地图重视不够。由于我国出版的单张纸的地图时间较晚,清后期的数量、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清中期以前的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是较有实力的藏家的追逐目标,但总体而言,目标后移是大势所趋。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的老地图将会成为多数收藏者的目标,由于民国时期是国家馆藏的空缺,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一时期不仅从数量上比清以前要多一些,而且也不乏珍稀藏品,目前市场价值攀升已是最明显的趋势。我这里讲解放初期是指1949年至1976年之间。这一时期同样是国家馆藏的空白,需要民间收藏为之适时补充,这一段时间也有很多精品。国家、省、市、县政区图几乎连续未断,而城市街道地图只发行至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以后就改为内部用图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地图和“文革”中的特色地图收藏价值更高些,也早已引起不少爱好者的重视,虽然很少能上拍卖会,但其市场价格也在逐年上升。随着收藏家们的着眼点后移和收藏时间延续性的客观要求,这一段时间的地图需求必然明显大增,也必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带动地图收藏队伍的扩大。
新地图蓄势待发,新地图的概念也是随着时间推移的,10年前讲新老地图之分,大多是指民国前后,现在已经逐渐将新老之分调整为“文革”前后了。有些藏家一见到新地图就摇头,不屑一顾,认为太新,大多不值得收藏,我觉得收藏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我们国家近几十年甚至今后的20年或者更长都是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地图表现的精彩纷呈、光彩夺目,以其数量之大、更新之快、品种之多,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多层次地反映和记载了我国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不断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这一变化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地图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城市,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国家的繁荣带来了国家测绘制图事业的发展,也一定会带来民间地图收藏热潮的兴起。
在我十几年的市场观察中看到的是,收藏新地图的人数远远大于收藏老地图的人数。这些人中有中老年人,但更多的是年青人。他们大多没有把自己当收藏家,挂在嘴边上的话往往是“现在这些地图便宜,好买,现在变化这么快,将来拿出来给后人看也是个见证”。再过10年、20年,新地图自然成了老地图,而现在这些图不正是蓄势吗?只有他们逐步的加入和参与,才是我国地图收藏真正兴盛时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