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平江府城 相关链接 平江府城 苏州为我国历史名城之一,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城,迄今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秦统一后,以吴越地为会稽郡,治于吴,汉改为吴郡。三国至六朝时,建制常调整。南陈时为吴州,隋平陈,改名苏州。唐同光二年升苏州为中吴军,北宋开宝...
平江府城
苏州为我国历史名城之一,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城,迄今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秦统一后,以吴越地为会稽郡,治于吴,汉改为吴郡。三国至六朝时,建制常调整。南陈时为吴州,隋平陈,改名苏州。唐同光二年升苏州为中吴军,北宋开宝八年改为平江军,政和三年升苏州为平江府,南宋因之。
平江府城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隋开运河后,更成为地区航运枢纽。此城不仅是一方政治及文化中心,而且还是长江下游的重要都会之一。自唐以来,工商业甚为发达,人口众多,城市极为繁荣。在南宋统治区内,实为仅次于行都临安(杭州)的江南第二大城市,也是后期封建社会前阶段有代表性的府城。
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筹划此城。当时大城周达四十七里,有陆门八,东为娄、匠二门,西为阊、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还有水门八。大城内之小城(子城)周十里。®此后屡经修筑,至五代吴城始瓷以砖。宋政和及宣和年间又修缮。南宋初因战争破坏,嗣后又大事修缮。宋时惟有阊、胥、盘、葑、齐、娄六门,水陆共十二门,淳熙以后,胥门亦塞,仅有五门。子城即为平江府治所所在。
南宋平江郡守李寿朋刻有平江府图碑,详细绘记了当时城市的城池、河道、街坊、衙署等,是一幅南宋平江城的城市地图,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特临摹如下,来探讨南宋平江府城的规划问题。
大城呈南北长、东西短之长方形,南北长4km多,东西宽3km多。城垣外环有护城河,共有五座城门,门旁均有水门。南为盘门;北为齐门;东二门,其南为葑门,其北为娄门;西一门,为阊门。子城位于大城中部偏东南处,为平江府治所。
分析平江城的总体布局,基本上仍是秉承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而规划的。府治所在之子城是城市中心区,虽其规划位置稍偏东南,但仍体现了“择中立宫”的传统规划体制。子城之南北中袖线,即充作全城规划主轴线。在子城前方沿主轴线两侧尚布置有官署以为子城之前导,与子城结合而为城市行政中心区。城市其他功能分区,便据此轴线,环布在中心区周围。
城南置有府邸园林区、寺院区及官府酿酒作坊区等。按《吴郡志》载,平桥南有“四酒务”,盘门里有激赏南库,景德寺东有激赏西库。本来南宋时酒、醋均属政府专卖商品,所谓酒“库”、指“煮界库”,即酿造作坊,“务”亦类似,且兼销售。《志》又载南乐桥东南状元坊有醋库巷,疑此处或有官营制醋作坊,可见城南当尚有官府作坊区。
城东主要为居住区,寺院亦多,还有民间手工作坊。城北主要为市坊,东、西二市均在城北,也有民间作坊。由于大运河绕城之西、南二面,故城西有二门,城南门亦置于城之西南隅,表明城市对外联系,重在城西。因此,驿馆、粮盐仓库、税务及仓储管理机构等区,均布置在城西,这带商业亦繁荣。文教区——府学及贡院,亦在城西。城西尚有著名的市楼、望云馆及花月搂。南城盘门外及北城齐门外,均有驻军营房区。这些便是南宋平江城分区布署的大略。从这里亦可看出,平江城的政治活动中心在城南,经济活动中心在城西、城北,尤其是阊门内西北地带,可能最为繁盛。
平江是水乡城市,城内河道纵横,形成水上交通网,城市干道布局基本上与河道配合,都是按经纬涂制格局布署的,故水陆交通网的组织颇为严谨。因城内河流多,桥梁亦多,大概唐时即如此,故白居易诗有“红栏三百九十桥”之句。据南宋时统计,图籍所载的,尚有三百五十九座桥。足见吴门桥梁之盛,蔚为壮观,充分体现了水乡城市景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