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河口冲淤的演变

中国长江河口冲淤的演变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316

标签:

摘要: 长江河口冲淤演变 相关链接 长江河口冲淤演变 长江河口在6000〜7000年前为一溺谷型河口湾,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2000多年来,河口南岸边滩平均以40年lkm速度向海推进,北岸有沙岛相继并岸,口门宽度从180km束狭到90km,河槽成形加深,主槽...

长江河口冲淤演变

长江河口在6000〜7000年前为一溺谷型河口湾,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2000多年来,河口南岸边滩平均以40年lkm速度向海推进,北岸有沙岛相继并岸,口门宽度从180km束狭到90km,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渐演变成一个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在科氏力作用下,长江河口存在明显的落潮流偏南、涨潮流偏北的流路分异现象,在涨落潮流路之间的缓流区,泥沙容易淤积形成心滩沙岛,促使水道分汊。在徐六泾以下被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浏河口以下被长兴岛和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九段以下被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从而形成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势。

在径流与潮流两股强劲动力的作用下,长江河口河床冲淤多变,主槽摆动频繁。18世纪中叶长江主流重归南支后,北支日益淤浅,涨潮流作用大于落潮流作用,水、沙、盐由北支上口向南支倒灌。崇明岛历史上南坍北长,现在有向苏北并岸的趋向。长江径流基本上由南支排泄。南支河面宽阔,多水下沙洲和浅滩通道,河槽演变复杂,正处于剧烈变化阶段。南港与北港、南槽与北槽因径流分流量比较接近,主次关系容易更替。1842年南港为上海港的通海航道,1870年后因南港水深恶化,辟北港为主航道,1927年北港上口淤浅,通海航道又被迫走南港。1958年后,北港的分流量大于南港。北槽于1948年后才形成,1963年后北槽的分流量大于南槽。1990年后南槽分流量又大于北槽。

四条入海汊道均存在航道拦门沙。北支因潮流作用强,拦门沙深居口内,称沙坎,南槽、北槽和北港的拦门沙都位于口门附近。拦门沙的滩顶水深除北支外,一般在6m左右,多年来比较稳定。在径流、潮流和盐淡水异重流的作用下,有洪季淤积、枯季冲刷,小潮淤积、大潮冲刷的变化规律。南槽的铜沙浅滩是长江河口最大的航道拦门沙,水深不足7m的滩长有25km左右,不足10m的滩长达60km余,成为通海航道的天然障碍。现在通过导堤、丁坝等工程与疏浚相结合的方法已将南港一北槽航道增深到12.5m,成为长江河口的深水通海航道,5万吨级的海轮可全天候进出上海港。

长江流域来沙约有50%以上在口门附近沉积,形成宽阔的水下三角洲和拦门沙系。在长江口外,有一面积达1万km2余的水下三角洲,其上端为拦门沙滩顶,下界水深约30〜50m,其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近20多年来长江口的主要淤积区是南港口外的水下三角洲和北支。122°30'〜123°E间是悬沙向东扩散的一条重要界线,它大致与水下三角洲前缘相吻合,人海泥沙主要向东偏南向扩散,成为杭州湾的主要泥沙来源,有部分向南扩散至浙江甚至闽北沿岸。长江口与苏北沿岸有少量泥沙交换,枯季苏北沿岸有部分泥沙补给长江口。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