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珠江河口冲淤演变 相关链接 珠江河口冲淤演变 珠江口河床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河汊纵横、出口众多、江中沙洲浅滩星罗棋布和拦门沙发育,发展总趋势是缓慢淤积。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潮流顶托等,在...
珠江河口冲淤演变
珠江口河床形态的主要特征是河汊纵横、出口众多、江中沙洲浅滩星罗棋布和拦门沙发育,发展总趋势是缓慢淤积。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潮流顶托等,在会潮点和河水与潮水交汇处容易发生淤积,一般是洪淤枯冲,但变幅不大。口门附近处于径潮流消能带和盐淡水混合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拦门沙。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珠江河口大部分水域以淤积为主.一般近口门西侧浅滩比东侧浅滩发展稍快。近期,河口滩涂水域大部分仍以淤积为主,但整体淤积速率明显减缓,局部水域冲淤趋于平衡。随着港口航道疏浚及挖沙活动的影响,珠江河口主要口门出口槽道均呈加深态势,从1999年同步施测的河道地形资料可看出,多数河道出现冲刷下切,东南流人伶仃洋的河道尤为明显。据估算,上游来沙约有20%沉积在河网区河道内,有80%被送至口门和口外海滨,使口门不断向外延伸,拦门沙日益扩展,河口湾继续淤浅。口门向外延伸速度每年约80〜130m,最大160m。口门附近每年游高约7〜10cm,最大17cm。
珠江河口所处地理位置重要,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河口演变受到人为开发活动的强烈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益加强的人类活动对珠江河口水文特征变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规模无序挖沙和滩涂围垦。据调研,在珠江三角洲1986〜2003年总挖沙量达8.7亿m3,远远超过了流域来沙的总量和速率,导致网河区顶端和八大口门分水分沙比发生变化,河床深泓高程降低,平均水深增大,宽深比下挫,河槽变窄深,使潮汐通道更加畅通,潮差增大,潮流动力增强,潮区界、潮流界和盐水人侵界向上游延伸,咸潮灾害加剧。
据有关资料显示1948〜1987年间珠江三角洲围垦面积约230km2,年均5.9km2,而1988〜1997年的10年间,围垦面积达350km2,年均35km2。2000年左右,珠江河口滩涂处于经历大规模开发之后的调整、发展阶段,资源量比以往明显减少,滩涂总面积为1238.12km2。大面积围垦加速了三角洲的纵向延伸,东四口门在1978〜1998年的20年间,向海推进3.8〜10km。口门向海延伸,导致河流动力增强,潮流动力减弱,口门潮差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