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江河口径流与泥沙 相关链接 长江河口径流与泥沙 长江大通站位于长江河口枯季潮区界附近,距长江人海口约640km.该站控制着上游的17.05万km2集水面积,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95%,作为长江河口的流域侧边界控制水文站,大通站的水文情势及其变化对长江...
长江河口径流与泥沙
长江大通站位于长江河口枯季潮区界附近,距长江人海口约640km.该站控制着上游的17.05万km2集水面积,约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95%,作为长江河口的流域侧边界控制水文站,大通站的水文情势及其变化对长江河口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河口水资源开发和河口治理的重要决策依据。
长江河口水丰沙富。据大通站1950〜2005年资料,最大流量92600m3/s,最小流量4620m3/s,年平均径流量9034亿m3,在世界大河中次于南美亚马孙河、非洲刚果河,居第三位。在径流的年际变化方面,1923年以来大通站的径流序列无明显的趋势变化,但在1955年、1988年前后分别呈现较明显的径流减少和增加的跳跃变化,并具有16年、7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在年内分配方面,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5〜10月为洪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为最大,11〜4月为枯季,占28.3%,以2月为最小。由于各年流域上、中、下游起汛时间、汛期持续期和降雨强度的差异,不少年份的月流量分配曲线与多年平均分配曲线发生偏差,有宽平峰型与窄尖峰、前偏型与后偏型之分。
大通站1950〜2005年的年平均输沙量约为4.51亿t,在世界上次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黄河、亚马孙河,居第四位。在年代际变化方面,1953年以来长江大通站的年输沙序列0.01显著水平上存在输沙减少的变化趋势,且具有16年、7〜8年、3年为周期的波动变化,与年均径流序列作比较,两者变化周期较为相似,但又不完全一致。按年代统计,20世纪60年代输沙最大,平均值达到5.121亿t/a,50年代其次,70年代和80年代再次,90年代输沙量最小,平均值为3.388亿t/a,该序列多年平均的年输沙量为4.3亿t。这一特征与同站无显著趋势变化的径流序列有明显差异,亦与上游宜昌站年输沙相对稳定的状况不同,这主要与洞庭湖、鄱阳湖及江汉湖群淤积等因素密切有关。在年内分配方面,大通站的输沙更集中于汛期,以7月最高,1月最低,5〜10月的输沙占全年的87.7%。从洪枯季输沙匹配情况看,序列中约有一半的年份洪枯同丰同歉相匹配,但是亦有少数年份洪枯输沙极不匹配的情况。
长江每年人海离子径流量为14823万t,占全国人海总离子径流量的43%。大量营养物质输送人海,使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形成中国的最大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