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国疆域形成的自然、人文地理背景

秦汉时期中国疆域形成的自然、人文地理背景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8531

标签:

摘要: 公元2世纪上半叶,东汉安帝、顺帝时代,西北的羌人不断地侵扰边郡,削弱了东汉的国防势力。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的郡治和人民一度内迁渭水流域和山西中部。北边的鲜卑开始强大,也不断地滋扰北边诸州,构成了匈奴以后东汉北部的一大威胁。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中原烽火...

公元2世纪上半叶,东汉安帝、顺帝时代,西北的羌人不断地侵扰边郡,削弱了东汉的国防势力。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的郡治和人民一度内迁渭水流域和山西中部。北边的鲜卑开始强大,也不断地滋扰北边诸州,构成了匈奴以后东汉北部的一大威胁。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中原烽火遍起,政府已无暇顾及北边,逐渐放弃了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等六郡,以及雁门郡恒山、代郡上谷郡桑乾河、安定郡朝那、西河郡离石一线以北地区,约当今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长城以北地均为鲜卑、羌胡所居。

秦汉时代中原王朝周边民族中以匈奴最为强大。匈奴是游牧民族,约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中国的大漠南北。其东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东胡为邻,北接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西至色愣格拉河一带,南面与秦、赵、燕三国长城为界。秦始皇时出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匈奴势力退出阴山以北。秦末中原战乱,匈奴乘机渡河南下,与中原王朝以故塞为界。至匈奴冒顿单于时期,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南侵燕、代,悉收秦前所取河南地。其势力包有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战国长城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北部以漠北鄂尔浑河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民族政权。至汉武帝以后, 匈奴退出河套及其迤西一带,河西走廊、新疆等地为汉朝所有,其势益衰。其后丁 零乘匈奴渐衰之机,攻其北部,乌桓人其东,乌孙击其西,南面又受到汉朝的多次袭击,匈奴人畜大量死亡,更为虚弱。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内部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于汉,入居云中郡,以后又迁至西河郡美稷县,这是匈奴人居内地传统居留的地方。

南匈奴的内附是我国历史上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交往的结果。塞北匈奴 的游牧经济在生产上和生活上需要与汉朝进行农产品和手工业的交换,所谓“单于好汉缯絮食物”,而汉朝又需要匈奴的名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所给予匈奴的积极影响,逐渐在匈奴内部对汉族关系上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社会势力,同时也是匈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内附的南匈奴促进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巩固作用。

匈奴以东是东胡族的乌桓和鲜卑,最初都分布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和东北角。乌桓后为匈奴所击败,迁至西拉木伦河以北,今阿鲁科尔沁旗一带。公元前3世纪末,乌桓役属于匈奴。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徙乌桓于沿边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溧河上游一带,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与匈奴通。东汉初年,乌桓入居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内,约当今辽宁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以及向西抵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其故地为鲜卑所居。

鲜卑按其起源地区,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两部。东部鲜卑原居鲜卑山,据今人考证约在今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西哈古勒河附近,在乌桓之北。匈奴冒顿单于强大,击败东胡后,迁至辽东塞外。汉武帝时乌桓附汉,迁居老哈河流域,鲜卑也 西南迁徙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因为乌桓所隔,西汉一代未与中原王朝通使。拓跋鲜卑原居于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1980年在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镇西 北10公里处、大兴安岭北段顶巅的嘎仙洞,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等前去嘎仙洞祭祀时镌刻在洞壁上的“石刻祝文”,学界都 认为拓跋鲜卑发祥地“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北段。此几成定论。东汉初年,东部鲜卑常与乌桓、匈奴联合犯边。东汉中叶,乘匈奴衰弱之机,联合丁零、南匈奴和西域诸国攻击北匈奴,后北匈奴西迁中亚,鲜卑遂占有匈奴故地。其时拓跋鲜卑也向西南迁移至呼伦贝尔草原,以后又迁至蒙古高原西部。公元2世纪中,东部鲜卑 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成立了草原部落大联盟,北拒丁零,南略汉边,西击乌孙,其势力范围包括了整个蒙古草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单于庭建在弹汗山歜仇水上。东部大人即后来宇文鲜卑的先世,中部大人即后来慕容鲜卑的先世,西部大人即后来拓跋鲜卑的先世。所以公元2世纪以后,东汉北部“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并入居云中、雁门、北地、代郡、上谷及太原等郡边塞内外。东汉北疆势力内缩。公元181年檀石槐死,鲜卑分裂,西部鲜卑诸部相率叛去,漠南自云中郡以东分为三部分:一为檀石槐后裔,占有云中、雁门、北地、代郡以及太原等郡的全部或一部分地;一为轲比能集团,据有自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各地;一为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塞外分散小集团,割地统御,各有分界,鲜卑势力一度衰落。

秦汉时期分布在青、藏、甘西南、川西的有羌系各族。分布在青海湖周围及其迤东与汉朝接壤地区的有先零羌、烧当羌等,蜀郡、广汉郡徼外有白马羌,越嶺郡徼 外有旄牛羌等,更远处有唐羌、发羌等分布于西藏地区。汉景帝时居于湟水流域的部分弟人迁人陇西郡。武帝时在湟水流域置护弟校尉治理,昭帝时又置金城郡,治允吾县,羌人去湟中居于青海湖一带。以且西汉政府招徕羌人人居边地,西汉末王莽时金城郡所领各县多为羌人占有。东汉时羌人不断内迁,建武十一年先零羌归服,徙置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永平元年烧当羌迁至京兆、冯翊、扶风的三辅地区。于是渭水流域和西北各郡均有羌人活动,并多次反抗东汉王朝的统治。其盛时曾“东犯赵魏,南人益州”,还“寇抄三辅”,金城、陇西、安定、北地、上郡等郡治都内迁至陇东和渭水流域,成为东汉西北一大边患。东汉中叶以后,甘南、川西、青海湖以东居留着大批羌人,汉族势力大为削弱。

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400年,是中国疆域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战国以来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农耕区已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秦始皇统一六国 即然。秦汉时代北逐匈奴,筑长城,主观上并无领土要求,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农耕区,正如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信中所说:“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故汉初有和亲政策的出现。二是打通与域外交通的道路,如武帝时开河西四郡,置西域都护,以及两汉开西南夷,置七郡。东北方面由于气候寒冷,当地人民还处于较落 后的狩猎、采集经济阶段,生产力低下,又无对外交通的价值,故秦汉时代对东北疆域并无积极的经营。这就是秦汉时代中国疆域形成的自然、人文地理背景。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