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元七世纪初,当时的北京名叫涿郡,隋代统治者决定从这里修建一条永济渠与南方的运河体系连接起来。这条永济渠也就是今天早已断航的北运河,它在后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这座城市物资供给的命脉。到了辽南京时期,大量的粮食即使运到今天的通州,再从通州转运到城里也成了巨...
公元七世纪初,当时的北京名叫涿郡,隋代统治者决定从这里修建一条永济渠与南方的运河体系连接起来。这条永济渠也就是今天早已断航的北运河,它在后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这座城市物资供给的命脉。到了辽南京时期,大量的粮食即使运到今天的通州,再从通州转运到城里也成了巨大的运输难题。当时的人们借用了另外一条河流,从大运河向西可以直达城市的边缘,这条河用当时一位太后的名字命名,叫做“萧太后运粮河”。
然而,萧太后河的水量实在太小,根本无法应付越来越大的运输任务。到了金代,为了解决水量的问题,人们不得不打起了永定河的主意。从永定河的金口一带打开一个口子,可以引水直通金中都的北护城河,再沿着今天的通惠河到达运河。
但是,永定河水,源自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很快就会淤塞河道,而且永定河比中都的地面高出一百四十尺,一旦大水来临,这条口子给城市带来的威胁实在太大了。到了元大都建设时期,郭守敬重新打开金口,引永定河水运输建筑所需要的大量木材。大都建成几十年后,这条引水线路最终还是被废弃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元大都的漕运都要依靠城市东部的坝河,这条河在整个元代可谓不堪重负,运量最大的时候,每天要输送四千六百石粮食。每次河道淤塞,就要军民上万人进行疏浚,那场面一定极为壮观。
再后来,坝河水量减少,一筹莫展,年事已高的郭守敬经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奏请忽必烈从北部昌平的白浮泉引水,先向西南到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然后再向东南方进入大都城,最后向东流入运河。当年,这条人工河流入大都,在城市的中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被称为“海子”,又叫“积水潭”。1293年的秋天,忽必烈从上京归来,看到无数船只停泊在积水潭码头,船帆遮天蔽日,极为壮观,就把这条大河赐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修成以后,元、明、清,整整三个朝代都倚仗着它来维系京城的粮食供应。此后,北京的漕运时断时续,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运输二百五十万石粮食和大量的物资。直到太平天国时期,京城的漕运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