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执笔撰著。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出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13岁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敬称三藏法师。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首都长安出发,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途中...
《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执笔撰著。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出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13岁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敬称三藏法师。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首都长安出发,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途中历经艰难险阻,一年多之后才到达印度,此后十多年间足迹遍及南亚次大陆各地。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经657部离开印度,两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城,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见。贞观二十年(646年)七月,反映这次旅途见闻的《大唐西域记》著成。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多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全书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110国和得之传闻的28国概况。书中对各国的记述繁简不一,通常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及佛教圣迹、寺数、僧数、大小乘教流行情况等内容。该书内容丰富、文字流畅、叙事翔实,再加上执笔人辩机学精内外,文笔优美简洁,使全书增色不少。
与其他地理著作一样,《大唐西域记》也有不少地名渊源的解释,例如:
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陆;水土沃润,林树扶疏,暮春之月,杂花若绮,泉池千所,故以名焉”;
铁门:“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蛸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锢,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
曲女城:“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便名曲女城”;
香花宫城:“王宫多花,故以名焉”;
葱岭:“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多出葱,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
由于玄奘游历范围广大,各地语言千差万别,故玄奘指出地名在当地语言中叫法的同时,还时时注出这些地名的“唐言”,即当时的中国语言。
由于《大唐西域记》涉及的是西域、印度地名,地名的中外对照便成了该书地名学内容的一个特色,这是同时期其他地名典籍所没有的内容。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语言转写过程中走样,玄奘还特地在书中用反切法注出了一些地名用字的读音。
今南亚最大的国家叫印度。“印度”这个国名的汉字写法,还是玄奘最早确定的。《史记•大宛列传》及《西南夷列传》最早记载了我国对印度的称谓——“身毒”,《后汉书•西域传》最早出现了“天竺”一词,《续高僧传》有“贤豆”之称,其后又有忻都、盈丢、胫笃、婆罗门诸名,真如玄类所说“异议纠纷”,所以其《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释名》写道:“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言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虽然,他将“印度”理解为当时汉语“月”的意思可能是不确切的,后人已经指出。但从此以后“印度”一词就成为对南亚次大陆的通称,1947年印、巴分治后又专指“印度”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