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下辖81个县,市,土地总面积79.18104km2,人口1.05108人。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大致成三个向东凸出的半环带,即最外一环为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河流谷地和低地,其内紧连着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丘陵,最内是东北大平原。东...
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下辖81个县,市,土地总面积79.18104km2,人口1.05108人。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大致成三个向东凸出的半环带,即最外一环为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河流谷地和低地,其内紧连着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丘陵,最内是东北大平原。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东北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6.5%和13%左右,无论是粮食商品率和商品量,还是粮食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都占全国首位。
土地利用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很不相同,由此决定农业土地利用转换机制及其效应的差异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贸易竞争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优质化与市场化趋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土地利用转换受粮食生产需求变化的深刻影响,由此产生的水土资源浪费及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有关粮食安全目标导向下的湿地开发,草地开垦,以及粮食效益目标导向下的水(田)旱(地)转换过程的研究日渐增多。